易聪之 发表于 2018-1-14 09:45

陈美超回忆录:我记忆中的东方红小学 (代发)

本帖最后由 易聪之 于 2018-1-20 10:32 AM 编辑

陈美超回忆录:我记忆中的东方红小学
上世纪70年代,当“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歌声响遍全中国,响遍全世界,响彻云霄之时,在广西北流陵城镇,即北流市中心,诞生了一个东方红小学,它的前身是城西小学,今天是北流市陵城小学的校址。70年代初,我在东方红小学任教,后调离至今,时光流逝了40多年。但东方红小学校园之美,校长老师们勤恳育人的美德,师生之间的情谊都一一在我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上世纪末70年代初,东方红小学的校园虽不大,但校园里有好几株高大挺拔的绿荫如盖的油加利按树及许多鲜花绿草,有池塘。花开时节,校园里洋溢着愉快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师生们在校园里读书,看报、游戏、歌舞、谈心,散步、聊天……。一个个故事会,一个个诗歌朗诵会在校园中举行,一批批少先队员在校园舞台上举手宣誓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一个个精彩的文艺节目在校园的舞台上诞生。如《站在学校望北京》的精彩节目,不但在北流市区演出获奖,参加自治区文艺节目汇演亦获一等奖。这节目的小演员便是当今北流少年之家的家长——王幼薇。王幼薇小同学还任北流市教育局副局长,还是北流市人大代表委员,曾多次代表北流市人民上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呢!这是王幼薇小同学的自豪,是北流人民的骄傲!王幼薇小同学在70年代表演的精彩节目《站在学校望北京》是上北京的梦想,也是全北流人民的梦想,21世纪的今天王幼薇小同学的这一美好之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为之高兴与自豪。与此同时,我们不忘记,创编《站在学校望北京》精彩节目的优秀文艺老师——吴宜春。她是王幼薇的妈妈,她已仙逝多年。若她还在人世,亲眼目睹自己的女儿代表北流人民上北京开人大代表大会的话,她会是多么高兴啊!此外,吴老师生前还创编了许多优秀的文艺节目,不但在校园里,在市区里演出,还经常到北流市周边的乡镇演出呢。记得一次周六,郑毅校长组织全校的文艺队员到塘岸镇演出。其中有许多节目是吴宜春老师编导的。当天出发塘岸镇时,我们全体参加演出的师生撑着校旗,手拿着五颜六色的蹈具,演员化好美妆,唱着“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着我们……”的儿歌在明媚的阳光下,沿着野花开放的乡间道路向塘岸镇行进。当大队到达塘岸圩镇时,突然天空下了倾盆大雨,一些蹈具被雨水冲坏了,小演员们的美妆也被雨水弄坏了,但我们东方红小学文艺队的小演员们在校长和全体老师的指导下,还是按时在塘岸镇的舞台上演出了所有的文艺节目,当然亦有《站在学校望北京》的精彩节目。台下的许多观众都是冒着大雨观看演出的每个节目。演毕,台下观众台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及喝彩声。晚会结束后,校长和全体老师又指挥全体演员有纪律地冒雨返回学校。一路上没有一个同学掉队的。当回到学校之时,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市广播站已播放了《东方红、太阳升……》的乐曲。一看时钟正六点多了,太阳升起来了。东方红小学的文艺队又完成了一次到乡镇演出的美好创举,全体师生都为之高兴万分!70年代的东方红小学还经常举办教研活动,学校领导经常组织老师上研究课,让老师相互听课,以取长补短,以提高教学水平。那个年代的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是紧跟毛主席语录的,但也有一些是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的。记得有一次学校举办的语文公开课,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位年轻美貌的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朱惠芬。她执教的语文课是一篇题目为《晒谷场》。全文是“晒谷场,四四方,我家住在晒场旁,我为队里守晒场,我家有只老母鸡,带群小鸡要进场,我挥竹竿赶呀赶,赶得母鸡逃得慌,正好队长看见了。夸我爱护队里粮,我说队长不要夸,爱护集体理应当”。朱老师把课文分析得很透彻,且生动形象,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是那么的活跃。学生们不时地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并且对答如流。这堂课上得完满成功。学校是经常举行这些教研课的活动的。许多老师亦踊跃参加这些教研活动,从中得到好的教课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70年代东方红小学的校园中,有一口池塘,面积有二亩之多。一年四季池塘里都有一群群的鸭子在池塘中翻跟斗、嘻戏、游水。春天塘里亦有许多小蝌蚪在找妈妈,那小燕子则在池塘上空翻飞……这些又是校园中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70年初学校入学人数猛增,教室欠缺,上级领导决定填平校园里的这一池塘扩建教室,解决学生入学无教室的困难。于是学校领导又带领全校师生利用下午活动课时间,去城区外检小石头,担黄坭、担河沙回来填塘。当时,高年级的较大一点的学生和老师就担,低年级的的小同学便是两人抬。有些抬不动的小同学就拿一个篮子提。记得当时低年级有一位叫覃中妹的小同学就是用篮子提石头回学校填塘的。在总结运沙石填塘的劳动时,郑校长还在学校的总结会上表扬许多积极分子,其中就表扬了覃中妹小同学。总结会后,师生们运沙坭石头填塘的劲头更高涨了。结果用很短时间便填平了校园中的这一池塘,并很快就建成了两幢漂亮的教学楼,解决了缺少教室的困难。70年代的东方红小学有2000多师生,每天要饮用许多开水。那时的开水就是靠木柴烧。故柴火经常短缺,影响了2000多人的饮水。于是郑毅校长利用放晚学后的休息时间,组织全校年轻力壮的老师到民安塘角圩去运木柴回校。参加运柴的老师们人人自备一辆自行车,放晚学后在校长的带领下便浩浩荡荡地向民安塘角圩出发。塘角圩离市区有几十里之路。出发时天上还有一道夕阳之光。待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夜幕已经降临。我们顾不得喝一口水,便各自量力快速捆扎好木柴放在车架上。有些老师从未驮过这些木柴的,于是老师之间帮助,待人人都捆扎好了,运木柴的自行车队就快又稳地返校。有些力气大的男老师能驮上一百多斤,而我只能驮40多斤。我在回的路上还得小心翼翼,若一不小心便会连车带人带柴翻落路边的深沟中。但我们每一次都能跟郑校长披星星戴月亮地完成运木柴的任务。解决了学校2000多师生饮开水的困难。我们虽苦一点,但我们很高兴!这就是70年代的一个美好的东方红小学啊。现在,当我漫步在北流市中心时,怎么也找不到东方红小学的身影了,但东方红小学校园之美,师生的情谊,美好的往事,却在我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                         北流退休教师陈美超2017年12月28日

说明:陈美超老师委托本部代发表其系列回忆录,版权为陈美超老师,请勿盗用。其他老同志需要发表你的回忆录的,也可委托本部代打印和发表。————泰和文印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美超回忆录:我记忆中的东方红小学 (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