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68883|回复: 0

[玉林文化] 玉林馆藏清代铜质香炉赏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7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广州
  1550364788.9044.jpg
  1550364788.6232.jpg

  香炉,秦汉以前多称熏炉,西晋时开始出现香炉一词,南北朝之后香炉之称逐渐成为了世间主流,并一直被沿用到了现在。
  香炉是一种熏香用具,在炉体内焚燃香品,利用植物香料燃烧所产生的烟气,增添室内或衣物的香味,以起到祛除屋内杂味、提神醒脑,驱赶蚊虫、营造静谧、庄重、肃穆氛围的作用。
  玉林现存最早香炉
  出自于宋代
  香炉自战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汉代逐渐流行,之后伴随着我国古代熏香习俗的发展而渐次演化嬗变。在材质方面,从早期的陶质逐渐发展出了瓷、银、铜、铁、玉、石等多种;在造型方面,则由原来的豆形、斗形、鬲形、鼎形等发展出了博山形、狮形、龙形、鸭凫形等各式。
  香炉主要存在于爱好风雅的文人书房和敬神礼佛、崇祀祖先的宗庙祠堂之中,多为礼仪祭器或文人弄器,故大多保存较好,存世较多。
  在玉林,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现存最早的香炉出自于宋代,明代亦有不少,清代、民国时期的留存则更多。由于宋、明时期的香炉在前面的文章中多有提及,故本文仅就玉林收藏的清代香炉且主要是铜质香炉,为大家做一介绍,以飨读者。
  清仿宣德五年款铜香炉,高6.7厘米,口径15.3厘米,容县博物馆藏。
  该香炉为鬲式,铜质,呈栗褐色,圆唇,口微撇,束颈,扁鼓腹,三乳足,腹部有弦纹一道,器形浑圆庄重。炉底有竖排四行16字方框铭文“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该炉原为都峤山剃度出家的一位尼姑所有,为熏香诵经、礼佛坐禅之用。
  宣德炉,又称为“宣炉”,其得名于明代吕震所著的《宣德鼎彝谱》,书中载,宣德三年,明宣宗令臣属以《宣和博古图录》等书中著录的三代青铜器及内府所藏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为蓝本,利用暹罗国进贡的数万斤“风磨铜”铸造祭祀礼器及陈设器,所造器物古朴雅致、圆润自然,皮色类金似玉,“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故被世人以年号名之,称之为宣德器,炉则称为宣德炉。
  宣德炉铜质精粹,工艺卓越,且数量极少,故在宣德当朝就有民间大量仿制,后至清代、民国时期仿制之风更甚。今天我们为大家所介绍的这一件铜香炉就是清代的宣德炉仿品。该件香炉底部铭款中,“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是曾参与宣德炉制作的工部官吏,其于宣德五年辞官后,便开始私制宣德炉,是宣德炉仿制的最先者。明代以降,特别是清代民国时期,由于社会上对于宣德炉的推崇无以复加,人们不仅仅仿制官作的宣德器,还有人仿制明代的私制品,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件即是。
  虽然此件香炉是清代的宣德仿品,但其古朴浑圆的造型,外敛内光的皮色却颇有宣德炉真品的八、九分韵味,是十分难得的宣德炉仿制精品,亦不失为一件极好的香炉佳品。
  清五狮铜熏炉,通高56厘米,口径28.4厘米,容县博物馆藏。
  此炉盘口,束颈,鼓腹,龙耳,三狮戏球足。双狮盖钮,盖身六面镂空开窗,炉底有阴文“家传五狮宝鼎”楷书铭文。此件香炉是祠庙供器,为熏香祭祖、崇祀祖先之用。
  两件玉林藏的清代铜质香炉,在造型上,一件为敞开式,一件则为有盖的镂空式;在适用场合方面,一件为供佛礼器,另一件则为崇祀祖先的宗祠供器。虽然此二者在造型样式、适用场合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却都是玉林清代铜质香炉的历史遗存,都是玉林传统熏香习俗的物化体现。
  如今,这些清代的香炉都早已被收藏在了玉林各地的博物馆中,成为了珍贵的文物藏品,丧失了它们原来的功用,但它们所展现出来的中华香文化却依然在世间延续,依然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大地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回归,香炉、香具和香事也正在慢慢地回归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文人雅趣--书房中的香事逐渐成为了香文化的主流。宋代诗人陈去非在《焚香》一诗中所描绘的熏香场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向往和追求。
  附录:
  《焚香》
  (宋)陈去非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 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