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中天著《帝国的终结》 转
baidu集权是必然的:末尾的话
――读易中天著《帝国的终结》
郭成望
在人类历史上,帝国的兴起和衰亡应该是一种常见现象。比如在西方历史上,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而且一般地说,古代的帝国不是亡于自杀,便是亡于他杀。斯塔夫里阿诺斯基本上是用这样的模式来解释古代帝国的衰亡的,即帝国的崩溃出自内因和外因或两者皆备。
秦建立的帝国制度至清而亡。假如这样的模式也能用来解释中国帝国的终结,那么易中天先生在《引言 轰然倒塌的帝国》里提出的问题,也许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帝国制度为什么会亡?(第8页)
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一书本身是对这个问题的专门研究,或者说除了第一章讨论帝国制度为什么兴之外,其他五章主要是讨论帝国制度为什么亡。在第一章里,易中天先生很明确地提出,集权是一种必然。这无疑是对帝国制度为什么兴的概括看法。没有提出但是能够或者容易引起联想的问题是,如果说集权是必然的,那么帝国制度的终结是否也是一种必然?
在第一章里,易中天先生完全没有提到外部因素的作用。这当然是因为与希腊不同,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是由我们这样的农业民族发明的。(第49页)希腊最终也要走向统一,变成帝国,但这不是城邦的愿望,因此必须假手于蛮族马其顿人和“洋化的土著”罗马人。结果造就的不是希腊帝国,而是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第34页)而在中国,尽管建立帝国的秦人和建立邦国的周人也是蛮族的后裔,他们却都属于我们这样的农业民族。换句话说,中国从邦国到帝国的这一发展,并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帝国制度的形成的确是一种必然,因为它只是内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不曾假手于外来人。但是帝国制度的终结却不同了,至少根据易中天先生的论述,帝国的终结并非必然。
易中天先生其实也有斯塔夫里阿诺斯关于内因和外因那样的看法。这就是:一般地说,一个王朝所受的致命打击,无非内乱与外侵。历史上有亡于内乱的(如汉、唐),有亡于外侵的(如晋、宋),也有亡于内乱和外侵双重打击的(如明、清)。(第258页)
亡于内乱的自然是自杀,亡于外侵的则是他杀。一个王朝的灭亡当然并不等于帝国制度的终结,但甚至帝国的终结也可能是自杀。易中天先生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帝国是自己把自己杀死的。实际上帝国制度自其创立之日起,就为自己留下了隐患,种下了胎毒,埋下了祸根。只不过因为有王朝更替这样一种自我修复功能,也因为一直缺乏彻底变革的外部环境,才延绵了两千多年。(第8-9页)
易中天先生还讨论过帝国制度的脆弱问题,并且指出,帝国制度的合理性,是以普遍的贫穷落后为前提的。(第244-246页)也许重要的是,易中天先生认为帝国的前途最有可能是逐渐烂掉。他说:
实际上自盛唐以后,帝国制度就风光不再。之所以还能绵延不尽,除了我们民族一时半会还找不到更好的制度外,少数民族的不断输血也是一个原因。五代输一次,元输一次,清又输一次。每输一次血,民族精神就被激活一回。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被称作“胡人”“番邦”的少数民族,帝国的前途会是怎样?我想也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像玛雅帝国那样彻底毁灭,另一种就是在死气沉沉中慢慢烂掉。不过,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事实上最后的结果也是糜烂。(第105-106页)
然而更重要的是,帝国即使在死气沉沉中慢慢烂掉,它的终结也非亡于自杀而是他杀。易中天先生说:
靠着改朝换代(王朝更替)和不断输血(外族入侵),帝国制度风雨兼程走到了20世纪初,并在这时结果了自己。这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因为帝国并没有从内部产生颠覆它的力量,它也不认为自己的路已经走完。按照过去的经验,它完全可以通过自身修复的功能来延续生命,却被一下断送了前程,正所谓“歌未竟,东方白”。(第253页)
断送帝国前程的,不是帝国自己,因为帝国并没有从内部产生颠覆它的力量;不是帝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王朝,因为清原本是不该亡的。(第253页)当然,原本不该亡的大清还是亡了,而且清之亡也不同于过去的那种王朝灭亡例如秦之亡或明之亡。清不亡则已,一旦土崩瓦解,就连同帝国制度一并埋葬,这又是为什么?(第8、260页)
因为来者不善。按照过去的经验,外族入侵本来是可以给帝国输血并延续帝国生命的。但是这回来的外族虽然比“夷狄”还要“夷狄”,却已经不再是“蛮族”,而是“列强”;这一次的“外族入侵”也与以往全然不同。这是一些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打过交道的“夷狄”,这也是一些当时一直没有弄清楚的战争。(第106、261页)
假如根本没有这些我们从未真正打过交道的“夷狄”,假如这些“夷狄”根本没有对我们发动过“外族入侵”,帝国制度的命运又会怎样?可能就是在死气沉沉中慢慢烂掉,但未必会终结。易中天先生在《引言》里实际上已经说了这个意思,即“如无西学东渐,还不会寿终正寝”。(第9页) 好多字。。。看不下去了。。而且还是我不懂的东西。。 路过的`嘿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