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姓起源
第一个: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据《元和姓纂》所载,嬴伯益传至第十六世孙非子,他因善于畜牧而出名,于是周孝王便封秦邑给他,让他恢复嬴姓,时称秦嬴。其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在征讨西戎时不幸战死,秦仲的儿子秦庄公五人征得周宣王同意,率兵七千,同仇敌忾,再战西戎,终于获得胜利,恢复了被侵占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周幽王昏庸无道,西戎、大戎与申侯联合讨伐周室,杀幽王于骊山脚下。秦仲的孙子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初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秦襄公列为诸侯,赐予岐以西之地。因为秦仲最小的儿子嬴康也参加了这次行动,所以同时被分封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立国为梁,称梁康伯。春秋时,梁康伯的后人梁伯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不堪其苦,纷纷逃亡,秦穆公趁机以拯救梁国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梁国,其子孙遂以国为氏,此为梁氏正宗(陕西梁氏)。第二个:出自姬姓。据《路史》所载,周平王之子唐被封于南梁,治汝(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后南梁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是为河南梁氏。
第三个:以邑为姓。春秋时期,晋国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晋惠公用五个城贿赂秦国,其中就有解梁城。被封在解梁、高梁、曲梁等地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梁"作为自己的姓氏,是为河东梁氏(另一说河东梁氏实际也是陕西梁氏之后代,见下节)。
第四个:源自魏国。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江都城迁至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后遂有梁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
第五个:少数民族改姓。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北魏孝文帝时,少数民族“拔列兰”(音译)氏改姓梁,第二次是元朝蒙古皇室也先帖木儿(忽必烈第五子)后代改姓梁,第三次是清朝时世代居住在铁岭一带的满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
梁姓迁徙与发展
据《梁氏族谱》记载,梁益耳为梁康伯的玄孙,居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其为河东梁氏的开基祖。梁鳝是康伯德九世孙,晚年居住在曲阜(今属山东),其子梁聪又迁到郓州(今约山东沂水县附近)。西汉平帝末年,梁益耳的20世孙梁桥徙居安定(大约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这是安定梁氏的开基祖。另有一支移居到扶风(今陕西兴平县东南)。至东汉时,除了上述地区梁姓在继续发展之外,他们又迁徙到河南和江南的一些地区。安定梁氏在东汉曾经极为显赫,章帝的时候,梁竦有两女,都被封为贵人。小贵人生和帝。后来和帝即位。其孙是梁商,顺帝时任大将军,总管朝政,死后由子梁冀继位。梁冀的妹妹梁纳为顺帝皇后,称梁太后,另一个妹妹是桓帝皇后。梁氏一门前后七个侯,三个皇后,六个贵人,两个大将军,可谓满门显贵。于是时称“满朝金紫衣,全是梁姓人”。
西晋时,有梁芬,其女为晋怀帝后,因晋室离乱,举族跟随晋室渡江,子孙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西)等地间繁衍。梁芬之孙梁遐,在东晋做官,因为桓玄纂位,被迫跟随晋安帝逃到福建洛阳县三山里,后来便在此定居,就成为了梁氏入闽的始祖。
南北朝时期,梁氏的居住地进一步扩展到今河北、青海、四川和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唐朝时,世居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梁肃在安史叛军入洛阳后,"窜身东下,旅于吴越"。梁遐的21世孙梁颀,在唐代移居泉州惠安县黄淡村;25世孙梁熙嘏,在北宋时迁入广东顺德石蜡,其4世孙梁孟坚又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在此之后,这一支梁氏开始在闽粤发展繁衍。到了清康熙末年,有部分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开基立业。
梁姓分布及名人
梁姓发源于夏阳,成长于西北,壮大于华南,是中国第21位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4%。在广东、广西、四川、山东、山西、江苏、湖南、湖北、福建、香港、澳门等地,集中了我国梁姓人口90%以上。梁姓人口不但分布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广泛分布在越南、朝鲜和南韩等地。海外的梁姓人口主要在美国、加拿大,如今,法国也有了梁姓人的身影。
梁姓在北京居第21位,许多名门望族的后代就生活在首都,也属华北的大姓之一。
河北地区的梁姓主要分布在石家庄、正定、保定、蔚县和与山西大同接壤的地区。石家庄、正定的梁姓,多为明朝兵部尚书梁梦龙家族之后,基本分布在京石沿线的城市和乡镇里。
广东梁姓约占全省人口的4.7%,占汉族梁姓的35%,是梁姓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中国当代著名人物中姓梁的人绝大多数来自广东。
华中梁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的登封、汝阳,湖南省的湘潭、长沙,湖北省的新洲、武汉,江西省的吉安等地,他们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人数却只占梁姓人口极少的一部分。
华东地区的梁姓、主要分布在浙江宁波、丽水、黄岩、杭州、奉化,江苏的扬州、武进、安徽的六安、毫州,福建的泉州等。
港台地区是梁姓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许多海外名流不是出生于此,就是成名于此。
梁氏名人在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都有不少,主要的如下:梁鸿:东汉隐士,“举案齐眉”的典故即出于他;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鹰扬郎将,隋末发动农民起义,在朔方称帝,国号梁。梁肃:安定(今甘肃泾川)人,唐代文学家,官至右补阙、太子侍读、翰林学士等职。梁令瓒:蜀(今四川)人,唐代画家、文学家。梁颢:郓州须成(今山东东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谏。梁楷:东平(今属山东)人,南宋画家,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和花鸟。梁红玉:楚州(今江苏淮安)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妻,我国古代杰出的女军事家,在抗金斗争中,多次立功,被封为安夫人、扬国夫人。梁兴:平阳(今山西临汾南)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梁辰鱼: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戏曲家,创作了以昆腔演唱的《浣纱记》,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有很大影响。梁佩兰:南海(今属广东)人,清代文学家。梁诗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东阁大学士,官至礼部、刑部、户部、吏部侍郎,兵部、工部尚书。梁章钜:福建长乐人,清代文学家。梁同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笔力苍劲,与同代的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梁国治: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书法家,任职军机大臣。梁化凤:陕西长安人,清代任职江南提督。梁士诒:广东三水人,曾任职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兼交通银行总理,后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与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倡导维新变法。其学识渊博,所著被辑为《饮冰室合集》。梁实秋:北京市人,现代文学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作品。梁方仲:广东人,历史学家。梁思永:上海人,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上海人,现代建筑学家,梁启超之子。 呵呵,原来俺祖宗这么威水的:victory: 不清楚有这样的事情 梁氏宗谱(荔枝根支)
2008-01-19 21:12
梁氏宗谱(荔枝根支)
梁家宗志一大叠
不是儿戏几千叶
有心寻踪须耐苦
芳名就在书中列
<IMG style="ZOOM: 90%" alt="线装本油印本.封面有签名.16开9品." src="http://auction.kongfz.com/data/bidding_goods_pic/20070622/876021182499792_1.jpg"><IMG style="ZOOM: 90%" alt="线装本油印本.封面有签名.16开9品." src="http://auction.kongfz.com/data/bidding_goods_pic/20070622/876021182499792_2.jpg"><IMG style="ZOOM: 100%" alt="线装本油印本.封面有签名.16开9品." src="http://auction.kongfz.com/data/bidding_goods_pic/20070622/876021182499792_4.jpg"><IMG alt="线装本油印本.封面有签名.16开9品." src="http://auction.kongfz.com/data/bidding_goods_pic/20070622/876021182499792_3.jpg">
上图是网上所转载,该书是中南财经大学教授梁怀所有,曾于网上受人拍卖,底价才10元,13元买出,太便宜了。
http://hiphotos.baidu.com/%C9%FA%D4%DA%D3%F1%C1%D6%B5%C4gyssfgh2vfi/pic/item/e2b4941e5c6bcb0c4034176f.jpghttp://hiphotos.baidu.com/%C9%FA%D4%DA%D3%F1%C1%D6%B5%C4gyssfgh2vfi/pic/item/592d811bfdd0cd0a8618bfb0.jpghttp://hiphotos.baidu.com/%C9%FA%D4%DA%D3%F1%C1%D6%B5%C4gyssfgh2vfi/pic/item/7bea9f6ec46567c981cb4a97.jpghttp://hiphotos.baidu.com/%C9%FA%D4%DA%D3%F1%C1%D6%B5%C4gyssfgh2vfi/pic/item/80c1ab2561b3697334a80fb1.jpghttp://hiphotos.baidu.com/%C9%FA%D4%DA%D3%F1%C1%D6%B5%C4gyssfgh2vfi/pic/item/9bd299643bca4de3f73654b3.jpg
玉林荔枝根位于广西玉林市仁厚镇境内,是桂东南大姓梁姓发源地之一,太始祖号称对峰,字文学,讳宗举,原是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现亦为吉水县)白沙里瓦子街人氏,属山东梁,元朝岁贡生,走任广西郁林州教喻(相当于现教育局长职称),因此开枝产叶。娶妻仙氏,合葬于州城南五里的龙神湾,墓前有湾,有榜蛋石为记。生四子,长子称士英,次子名士雄,三子曰士俊,四子为士杰。
荔枝根始祖为士雄,号德政,……
原谱
原籍江西省
始祖对峰公来任教谕始居郁林,生四子,长讳士英,次讳士雄,三讳士俊,四讳士杰,长房与三四房徙居东西街、南流、西岸浃浪、沙埒、名山、州珮等处,其世系各房自叙。
我太祖雄公号德政,徙居贵平之荔枝根,四代单传,五代始发双枝,长讳荣,次讳积,六代同开七裔,长、次、三系长房之嗣,四、五、六、七乃次房之支,名以禧派,俸公、金公后半居他里,愠公、能公、怀公、后尽住别村,惟瓒公与我 霸公后世居荔枝根,岂族久散居向未叙谱乎?前有七代伯祖龙川县尹岳山公、八代伯祖南海县教谕荔轩公、十代伯祖岁贡养林公、十一代伯祖广州府通判耀普公、曾伯祖阳朔县教谕青田公、嫡堂伯祖岁贡映霄公,历代名公或以仕终,或经兵乱,故未暇辑镌,祗递传抄本耳!我太父峻庵公恐抄本历久传讹,乾隆丙辰爰偕诸老成叔侄,悉心考证,遍访巡查,编摩三载,夫而后历代本支各房世系,尊卑有序,亲疏不紊,褒然成帙,戊午付梓镌刻,家之有谱于前,虽曰昭然,迄今六十余年,苟不续修,将见世失传,诸迹缺略,上则大获罪于祖宗,下则重贻咎于后代,嘉庆庚申,叔无桡率诸兄弟同津与各侄辈,细查合族各房所生未入谱者,生齿尽登,不依旧本,序派总图支图,续编没存,尊卑世次,于各名下详注字号、氏配、葬所,非敢背前谱也,斟酌损益以善继述耳!癸亥春告成镌刻,后之贤明当续修时,慎勿逡巡而玩延之,是所望也。
十五代孙豫津拜原
龙神湾“对峰公”墓碑文序
始祖讳宗举字文学号对峰,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白沙里瓦子街人也,元末由耒係岁贡生,任州教谕,祖妣仙氏儒人于郁林生四子,长讳仕英,次讳仕雄,三讳仕俊,四讳仕杰。四公为本族四大支,太祖家谱所载,或以名志、或以号存,今之大西街、荔枝根、南流村、名山村世居者,悉其苗裔厥后始祖而徙各乡道分支派别,藩衍盈绵,莫可记报朔,余祖迁郁以来四百年至今十八代矣,子孙之食,积德而炽昌未艾,皆祖积功累仁,余庆所荫有以遗之也,独是世远年湮,明清鼎革之际,石碑澌灭,谱志残缺,岁时之祭,尝于墓前捧蛋石为记,不能无憾,丁酉秋重建石碑,以墓地隘湾旁,砂石为鞏远之计,且使展拜有地,尊卑森列肃如也。祖墓坐未向丑兼丁癸,墓前石湾古名五龙潭,有佛龙神主字,因以名之。盖地脉流通,龙神所居,吾族春鑰秋尝,于是昭穆秩然,思祖源远流长之意也夫。
十四代孙乾隆乙酉科举人孔灿百拜识
注:标点自加的,繁中也有简,或有误未知,还望高人解惑。
(以上文典曾引起争议,望各位仁兄知者共同探讨,谢谢!) 俺祖宗这么威水 敢威水? 略看,原来还有这么历史。 终于知道自己打哪出来的了!
明朝丞相梁储
本帖最后由 liangcaii 于 2011-8-14 07:20 PM 编辑梁储(1451---1527年)字叔厚,又字藏用,号厚斋,晚号郁洲,石肯(1952年划归南海县)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选庶吉士。由翰林编修累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衔,入参机务,一度出任台阁首辅(丞相)。
为官正派,敢于直谏。
http://www.c2000.cn/dispbbs.asp? ... 41652&star=1&page=1 〖广东免解粮〗
梁储为官清正,即令坊间流传的趣闻轶事也较好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关心桑梓的美好品格。相传,某年广东灾情特别严重,粮食歉收,梁储常为此事而戚戚,思谋着如何能给家乡以实际帮助。一番煞费苦心后,机会终于来了。
在每天陪皇帝下棋的时候,他每下一步棋,都先用棋子轻轻敲着棋盘,轻声唱着:“将、将、将,广东免解粮。”一天唱、两天唱……。又一天,梁储正与皇帝对弈,他窥见皇上棋路顺畅,心情颇佳之际,陡然手执一棋,漫不经心而又抑扬顿挫地唱着:“将、将、将,广东免解粮。”正在兴头上的皇上觉着好玩,不禁随声学舌,话音甫落,才猛然醒悟到自己中了圈套失言了。然而金口既开,悔之晚矣。而此时的梁储早已双膝跪地,叩首“代家乡父老谢主隆思”了。因为君无戏言,广东当年真的不用上缴粮食了。尽管坊间传闻不足为信,但这却可以从另一侧面让人窥见梁储的才思与不忘桑梓的情怀。
〖人皮漏水〗
据说,明朝弘治皇帝欲在御花园建造一座别具一格的凉亭,但苦无头绪不知如何设计才美观。他问身边的太监,那太监为了谄媚主子,投其所好,竟然想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主意来。他阿谀奉承地对皇帝道:“皇上,自古以来,人们建造楼宇都是千篇一律的用瓦来盖顶,这样太没新意了,以奴才之见,最好用人皮代瓦,既别致,又坚固耐用,令人看了耳目一新。”这个昏庸的皇帝听了那太监的荒唐之言,认为构思独特,不落俗套,真是妙不可言;继而又问那太监什么人的皮最好?太监道:“皇上,奴才认为广东人的皮最坚韧,用来盖凉亭顶是最好不过的了!”于是,那昏君就采纳了这个主张,降旨捉拿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广东青年,并择日进行剥皮。
消息不胫而走,太师梁储听到这灭绝人性的举措后,非常震惊,恼恨皇帝的昏庸残酷,太监的蛇蝎心肠,如果其毒辣手段得逞,则我们一百几十个广东人就成了惨无人道的牺牲品了。眼看就快到剥皮之日了,梁储心急如焚,苦无良策,想直接向皇上劝谏,又恐一时败了他的兴趣,不仅阻止不了事情的发生,还会遭杀身之祸;如置之不理,又于心何忍,何去何从,实难抉择。
时值盛夏,酷热蒸人。梁储为此事坐卧不安。他低头沉思,蓦地想出一条妙计来。
剥皮那天,骄阳似火,皇帝亲自来看剥人皮。梁储一大早便命人煮了几大锅粥,让那些广东人在临死前饱餐一顿。那些人饿极了,个个狼吞虎咽般把粥大碗大碗的往肚里灌。吃饱后,他们都赤裸着在烈日下等候剥皮。由于喝了大量的粥,加上天气炎热,他们一个个都汗如雨下。梁储见时机已到,忙启奏道:“皇上,你看!广东人的皮是漏水的,千万不能用啊!”那个昏君一看,果然个个正待剥皮的人都浑身是水,直往下流。于是问梁储:“卿家,你看怎么办?”梁储道:“皇上,臣以为人皮有毛孔,是会漏水的,不能用;陶瓦坚固,防热防水,还是盖瓦好!”皇帝无奈,只得作罢。
梁储巧施妙计,使那些广东汉子免于遭殃,杜绝了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这是梁储又一次为家乡人做了一件好事。(摘自广东《江门文艺》 邝焕堂)
明代太师宗祠栏杆石
明代太师宗祠栏杆石大洋新闻
2006年10月18日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伦少斌
<!--enpcontent-->
南海桂城石肯村发现的祠堂栏杆石。
本报讯(记者伦少斌)“啊,是双龙争珠!”扫开厚厚的泥土,一幅精美的石刻浮雕呈现在眼前。日前,一排栏杆石在南海区桂城石肯村粮站前路边被发现,其中一块保存完好,雕工精细。
据介绍,这些栏杆石都来自桂城石肯著名祠堂——五岭祠。该祠堂是为纪念明代名臣,官至宰相的梁储而建,规模宏大在当时的南海数一数二,后来被拆毁。居住在石肯的梁氏后人表示,希望发动族人集资重修五岭祠,再现梁氏家族当年风采。
精美栏杆石沦落村道边
“这是龙头,这是龙爪。这就是当年五岭祠的栏杆石!”石肯村民梁伟沛兴奋地指点着路边地面的石板告诉记者。只见两条蛟龙上下相对,面向中间一颗明珠伸着爪子,龙头清晰可见,眼神凌厉威猛。这块栏杆石深藏在路边厚厚的泥土之中,平时不容易发现。当日梁伟沛踢开表面的一层泥,露出泥土下的青石,隐约可见花纹浮雕,他便顺势继续挖下去。随着泥土被清理开,一幅双龙争珠的画面呈现出来,画下还有波浪型花纹基石。在这块栏杆石旁边,还有一排同样材质的青石,其中一块刻着字,但字已被生硬砍断,无法识别。
“这里一排下去,都是五岭祠的石头。”梁伟沛指着粮站前的水泥路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五岭祠被拆后,有的石头用于兴修水利,成了河边堤坝,有的被拿来铺路,在村边任人践踏,自己记忆中在粮站前就有一排,不过,能挖到如此精美的石头,还是让他始料不及。
这些石头一浮出地面,马上引来村人围观。梁氏后人当即决定将两块刻了字画的栏杆石掘起。现在,它们被安放在村中梁氏祠堂的太公厅内。
宏伟祠堂内设丹墀
“五岭祠被拆后,我就再未见过它的石头了。”梁储嫡孙梁育才告诉记者,五岭祠被拆时自己尚年幼。祠堂被拆后,石头散落各处,对于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宗祠,他已无印象。重见这座祠堂的栏杆石,其精美程度让他十分惊讶。
而最特别的是,正堂祖先牌位前还设有丹墀,“那是故宫皇帝宝座前群臣跪拜之处。”梁伟沛说,丹墀是正堂前一块红色的平台,平时是禁地,只有在重大仪式中,族中辈份高的人才能上去跪拜祖先,当年像他这样的小鬼就无缘涉足。
历三代人集资建成
五岭祠之所以叫“五岭祠”,意指这个家族出了明代宰相梁储,为“五岭名家”。据梁氏族谱记载,梁储为广东梁氏始祖的十三世孙,他死后,十四世后人为纪念他,开始集资建起这座祠堂。
根据当时规定,凡承认自己祖籍石肯的梁氏后人,只要有一官半职,便按一定比例捐出自己官俸建祠,乡渡的收入也用作建祠资金。石肯村梁氏族人还开发了一片松林为良田出租,租金也用作建祠。如此历经三代人,前后共42年,这座规模宏大的祠堂才建成。
“我们非常希望能够重建五岭祠。”桂城石肯村的梁氏后人纷纷表示,五岭祠图纸仍在,族人一直希望建祠纪念梁储这位显赫一时的祖先,然而所需资金约2000万元,必须有得力的资助和组织才能成事。希望族人中有人能够牵头捐资,重修这座曾经辉煌的祠堂,重现昔日梁氏家族的风采。 :) :) :)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