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li 发表于 2019-6-18 08:10

玉林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

 ▲唐李博改葬碑记。 ▲唐故循州刺史李府君墓志。 ▲唐太原郡夫人郭氏墓志。
  玉林地区是广西古代石刻留存较为丰富的一个区域,据统计,目前在玉林的7个县市区内调查发现的古代石刻数量众多,年代从唐代一直到民国时期,类型包括摩崖、碑碣、墓志、造像、题名、题记等。而其中,最早的一件石刻是一盒唐代墓志——唐太原郡夫人郭氏墓志。
  唐太原郡夫人郭氏墓志
  唐故循州刺史李府君墓志
  唐太原郡夫人郭氏墓志,纵55.5厘米,横33.8厘米,高4.1厘米。墓志形状呈圭形,碑额篆书“太原郡夫人郭氏墓志”,志文直行楷书,从右至左顺读,18行,共367字。墓志记载郭氏祖籍太原,其父曾在广西任职,郭氏随父在广西生活,后嫁予李谏,于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在循州官舍病逝,享年53岁,死后“权殡容州普宁县平潭乡平潭里光榔山西容邦原”。
  唐太原郡夫人郭氏墓志,制作于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是玉林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代石刻。其于1976年3月出土于容县容州镇铜鼓村担水岭的一座唐代夫妇合葬墓中,与其一起伴随出土的还有另外两块石质墓志,分别为唐故循州刺史李府君墓志和李博镌刻的改葬碑记。
  三块墓志中,《太原郡夫人郭氏墓志》刊刻于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为其夫之弟所撰写;而《唐故循州刺史李府君墓志》则刊刻于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为“康州刺史曹千龄”所写,两者前后相差一年;第三块《唐李博改葬碑记》则刊刻于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
  唐故循州刺史李府君墓志,纵66厘米,横47厘米,高7.5厘米。墓志为长方形,志壁微弧形内收,志面略大微凸,底略小微凹,四壁线刻莲花纹,线条简洁流畅,所刻志文共937字。
  墓志主人李谏史书无传。据墓志所载,其为藤州(今广西藤县)人,字政词,其祖先做过普宁(今容县)都护府长史。其本人曾协助过容筦经略使韦丹修筑容州城,先后为绣州、党州、循州剌史,育有一子三女,于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病故,“归葬于容州普宁县安育乡富果里大容山之原”。
  唐李博改葬碑记
  唐李博为其父母改葬墓地碑记,长42厘米,宽37.7厘米,厚4.6厘米。墓志呈长方形,青石制成,碑文直行阴刻,楷书,由右至左顺读,13行,共135字。碑文主要记述了墓主人之子李博在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改葬其父母的原因及经过。
  碑文如下: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岁次,庚申八月甲辰朔十七日,庚申李博改葬先考府君,辛酉合府先妣夫人于容州郭西十五里安育乡富果里官村之原,礼也。叙先祖勋冕已存茂州曹中丞前志述,外族胄藉已具从父溉殡铭。博此以年月未利,莹垅相去廿里。今遇通岁,卜远斯原,即先考旧茔,坤维三里,伏虑日月,迁次陵谷,变移后,不知其所,故嗣子博号痛刻石以纪。”
  合葬与迁葬
  三块墓志的出土墓葬为李谏夫妇合葬墓。合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夫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夫妇合葬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而到了唐代,更是在唐代律法中明文规定夫妻合葬,《唐律疏议》载“伉俪之道,义期同穴。”
  墓葬主人为李谏夫妇,其中女主人先于男主人去世,被暂时葬在了“容州普宁县平潭乡平潭里光榔山西容邦原”,墓志言“权殡”,是权且、暂时的意思,目的是为了之后与其夫合葬。而在唐大和三年,也就是在郭氏去世一年后,李谏也不幸去世,但其时因“年月未利”,不宜合葬,故两人并未合为一处,李谏遂归葬祖坟之地“容州普宁县安育乡富果里大容山之原”,其墓地与夫人的相隔二十多里。其后,历时十年,其子李博才重新“卜时相地”,于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将二人先后移往一处,合葬于“容州郭西十五里安育乡富果里官村之原”。
  三块墓志,两块为墓主生平,一块为其子的改葬墓志,不仅完整地记录了唐代李谏夫妇的生平,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史志资料,弥补了一些史实记载的阙如,同时改葬墓志的发现以及合葬墓本身,亦是对唐代夫妇合葬习俗的真实反映,十分难得。
  原标题:玉林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容县唐李谏夫妇合葬墓出土墓志
  【责任编辑:钟丹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林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