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玉林这位“邮痴”珍藏的一件宝贝,影响了他一生~
邮票,是他一辈子追求的梦想。从五十年前收集首枚邮票起,到今年65岁拥有数个专题邮册,他的作品参加过三次全国邮展,获得过一次铜奖、两次三等奖,广西全区邮展获得过金奖、银奖、铜奖无数。他,就是玉林市集邮协会会长、广西集邮协会理事刘乾玉先生。刘乾玉先生在向记者展示收集的雕刻版《广西风光》邮票。
从小与邮票结缘
“从认字开始就对邮票感兴趣了。”1954年出生的刘乾玉,由于父辈是从广东到玉林工作生活的,所以,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正是邮寄信件的黄金年代。“由于老家在广东,父辈是文职工作,所以常有家书在广东玉林之间往来,”刘乾玉说因为家里的书信很多,而且父亲保护得比较好。“看着那些邮票好看。”于是,他就收集下来,贴在小本本里,常拿去学校向同学“显摆”。“是我的老师看到我贴在本子上的这些的邮票,便教我用集邮的正确方法。”也是在那时,他才知道集邮是怎么回事,于是买来邮册,把喜欢的邮票整整齐齐地插在邮册上,那一年,他不到10岁。“《开国大典》的那枚邮票,是1965年在古定小学读小学时遇到的。”刘乾玉说那年他不到12岁,平时与班中几个同学因喜欢集邮而组成了集邮小组。一次他在同学家里看到这枚《开国大典》邮票,喜欢得不得了。于是提出任同学在自己的邮票里选一套换到开国邮票。“最后同学拿走了我最心爱的一套《梅兰芳》。”
面值20分的《开国大典》邮票。正是由于这一枚《开国大典》邮票,让他若干年后,开启了他的第一个专题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专题邮票系列”,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日后让他在全国邮展、全区邮展上获奖无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专题”邮册。
方寸间的爱国情怀
《开国大典》邮票,是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发行系列邮票的第五组。图案采用中国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是国庆纪念邮票中的精品。这枚邮票在1979年11月香港举办的《中国邮票展览》中成为最轰动、最吸引人的展品之一。 得到这枚面值20分的邮票后,刘乾玉兴奋了好多天。后来他才知道这只是1959年发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中的一组,于是经过搜集,他慢慢收集齐了这套邮票。后来他又发现,其实就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发行有不少邮票,“由于当时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所以,有一些是地方专用的邮票,东北贴用就是其中一种。”于是,他开始关注庆祝新中国成立发行的纪念邮票系列收集,“出来工作后,还在搜集这些系列邮票。记得有一次一位朋友出手一套东北贴用的邮票,但要几百元。”刘乾玉回忆说,那时他的工资才二、三十元,最后,超喜欢这套邮票的他还是花几百元“追到”了。“中意了,是心水物,没办法呀!”说起当初的痴狂,刘乾玉呵呵一笑。从此,他的庆祝新中国成立发行的纪念邮票系列,又陆续有了1周年、10周年、15周年、25周年、30周年、35周年、40周年、50周年、60周年的,每一次收集到纪特邮票他都好高兴,通过邮票就能发现祖国所取得的成就,作为中国人也很自豪。所以刘乾玉表示“好期待今年70周年的邮票”。
刘乾玉先生参加1991年“光辉七十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全国邮展”获得铜奖。
以服务集邮为职业
上世纪60年代,原玉林地区邮电局成立了集邮小组,到1985年正式成立玉林地区邮票协会。当时,在玉林集邮界小有名气的刘乾玉在众人的推荐下出任秘书长。他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协会的管理及展览的组织、交流活动中来。1987年他第一次参加全国邮票展览,接触到了邮票专题研究。“全国展完全不一样,人家都是专题展出。都是经过了系统收集、研究、整理后的结果。”通过这次碰撞后,他的研究有了方向,他的第一个专题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专题邮票系列”。由于他的用心付出,1990年协会成立的第一个五年发展很快,他也众望所归出任玉林地区集邮协会的第二届会长,此后,五年一届,直到2010年他做了四届共二十多年会长。由于对集邮的专注,1994年他辞掉了工作,并在邮政部门的帮助下,开了一个邮票交流服务部,“专门给集邮爱好者提供服务。”这让他全身心投入到集邮协会的工作中来,另一方面通过销售邮品,他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收集邮品上来。他在邮票研究上也迎来了收获期,这二十多年间,他参加亚洲邮展、全国邮展、全区邮展,还多次观摩了世界邮展……获得了全国的铜奖;全区的金奖、铜奖、优秀奖等等。他首个全国奖就是参加《新中国六十周年辉煌成就》 全国集邮展,那一次他的专题首获铜牌。
历年收获的获奖奖牌和证书。
现年65岁的他把邮展的策划、组织转交给协会的年轻人去打理,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研究上。“我目前正在撰写广西邮票史中玉林部分,目前已完成六成,计划年内完成。到时会出版《玉林集邮史》单行本。”此外,他还在撰写另一本与玉林集邮相关的编年史——《南流江畔邮花开》,让更多的玉林人了解玉林集邮的发展历史、邮政的辉煌与演变等。他告诉记者,他们这一代肩负着两项重任,一是承载着推广、研究的重任;二是成立邮票博物馆。“不能让我们这一代的研究成果流传下来,不因下一代不喜欢不专业而散失一生心血啊!”从刘乾玉身上,记者看到了老一代集邮人的执着与奉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