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古代县城沿革
北流在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年)置北流郡始,1500多年来,各朝建置变化不一,治所数度更迁, 境内先后设置过郡、州、县的治所。北流郡城 位于今县城东北4公里望夫山东侧圭江河畔, 齐武帝永明六年置北流郡。城池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周围以土筑城墙,设有4门,旧城已废。
铜州城 位于今县城东北3公里金龟岭南宝圭驿之东的古城村。唐武德四年(621年)置 铜州,贞观元年(627年) 改铜州为容州,治所仍设于此。至元和中(806—820)迁治所于普宁 (今容县城区)。城池面积约20000平方米,城内分大城小城,周围城墙均为土筑,高4米多, 今残垣尚存数尺。
扶来县城 位于今县城东南73公里的扶来镇(白马圩) 。县治所至宋开宝五年(972年) 废。城池面积约10000平方米,现城隍庙旧址尚存。
罗卞县城 位于今县城南69公里的六靖镇长江村。县治所至宋开宝五年废。城池面积 约9000平方米,现无遗迹。
峨石县城 位于今县城南33公里隆盛镇峨公石之北的香圩村。宋开宝五年废。城池面 积7000多平方米,部分城址今已成河道。
陵城县城 位于今县城西21公里大里乡窖卑村。宋开宝五年废,城池面积9000多平方 米,城内建筑遗迹无存。
北流县城 最先位于北流郡城, 后位于唐铜州城,宋因之,元迁宝圭驿西0.5公里处 (即铜阳书院附近)。明洪武六年(1373年)战乱城毁,复迁铜州城址,三十一年(1398年)又复 迁于宝圭驿西。天顺四年(1460年) 战乱城毁。成化七年(1471年) 于县西儒学旧地改筑为城 (即今址),城墙用砖包砌,高2丈,周围330余丈,上设串楼,城门3个,各有楼,壕深3丈, 外置排栅,栅外筑栏马垣,嘉靖至崇祯间,增筑垛子、城门楼、西门瓮城等。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城垣倾,改用大砖包砌,东南高1.7丈,西北高1.5丈,厚1.6丈,垛口510个,周 围宽敞如旧,仍建东南西门楼3座,添建北城楼1座;咸丰四年(1854年) 城垣增高4尺,增堞 楼19间,七年二月、十年九月,范亚音两次率农民起义军攻城,先轰塌东城墙10余丈,后轰 塌东南、西南城墙20余丈。事平后修复城垣,并于南门接建子城,就中掘砌方井,以便城内 用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加高城堞5尺,缩短南门子城,拆除近城民房,开浚四周壕沟, 划竖城池界址。民国15年(1926年),拆东门瓮城,建北郁汽车站。17年拆西门瓮城,建筑西 马路。22年拆南门子城,开辟南门公园,并筑河堤。28年秋,奉令全部拆除城垣。光绪版《北流县志》所载地图
经过历代兴建,城区范围逐步扩大。光绪六年(1880年),城内街道有:南街、西街、学 前街、寺前街、子城街;城外有东关堡、南关堡、西关堡、官城堡,下辖有村(街)。当时街 道短而窄,民房商店多为泥瓦木结构的单层平房。民国初,城区东从龙桥街(现县纸厂)起, 西到夏屋止,南从瓦窑头起,北至圣公塘止,面积约达2.8平方公里。民国22年(1933年) , 城区称陵城镇,有11条街,即:陵城街、岭头街、西宁街、高贤街、承芝街、兴宁街、新兴 街、 保和街、大街、龙桥街、甘沐街。是年拓宽街道后,临街商店改建为两层楼房的有400 多家, 3至5层的有4家,城外西宁街、新兴街、大街为商业中心,城区有晋光电力厂、利民 米机厂、陶瓷厂、北郁、北容、北宝汽车站;还有初中1所,小学5所、图书馆1所,公医院1 所,公园1个、邮政所1个。共有居民1278户、6512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