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居民 发表于 2022-8-8 11:29

古民居、古祠堂、古城墙,众多历史建筑在北流这个村焕发新生命力

巷道深深,草木繁茂,老屋幽雅宁静。脚下的村间小路,路面一块块长条砖是清朝咸丰年间遗留下来的城墙砖。如今,两条环村水泥路与外面公路相连,这个古村与外界无缝衔接。古屋弥坚,新貌铺展,北流市大里镇六厚村将乡村振兴和古村保护有机结合,演绎古村的“古韵”与“新生”。https://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g5MTk1MjU2OA==/v.swf
历史古村留存“丰厚家底”

从植被茂密的大容山发源,清湾江沿着南坡顺延而下,在其流经的广袤玉北平原上,孕育出一条历史古村——北流市大里镇六厚村。据考究,六厚村自宋朝期间由中原汉人迁居起,经过不断发展形成村落,至今已有千年之久。


北流市大里镇六厚村草木繁茂、幽雅宁静,有着数十座明清古民居建筑。
沿着清湾江畔修建的环村硬化路,记者走进六厚村看到,村落依山傍水,稻田青黄相接、农舍紧密相连,古民居建筑在一座低矮的扁长的土山聚集成片,宜人风景中焕发出悠悠古韵。如今,六厚村还保留着主要建于明清时期的数十座古民居、十座古祠堂,以及二十余米的古城墙。
六厚村原名“禄厚村”,意为厚禄富庶之村。如今,六厚古村的建筑特色鲜明,保存完好,留存下来林尚书祠、李郎官祠等十大宗祠,多是清朝建筑作品,屋脊高耸、飞檐翘角,屋内墙壁、门头、屋檐等处均塑有以飞禽走兽、花草虫鱼、风景人物的彩画浮雕,建筑虽经岁月侵袭显得青砖斑驳,但颜色鲜艳华丽,雕塑栩栩如生,仍不失富丽堂皇的气派。
除了古宗祠、古民居,六厚村仍保留了一批古色古香的社坛等建筑,分布在古村的各处角落,成为村子民俗文化的载体,在历史上孕育出吹唱馆、采茶班等文艺团体,在村内外开展采茶戏、勾嘴戏等文娱活动。如今,这些技艺在村子的部分老人中仍有传承,六厚村则新建成了文体综合楼、篮球场和戏剧舞台等一批基础设施,村民在此开展篮球赛、广场舞、K歌赛等活动,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有了新载体、焕发新气象。2006年,六厚村就已获得自治区级文明村称号。
乡村振兴推动古村新生

守住古村根脉,让古村焕发新生命力,这是六厚村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
“古房古景、古村古韵是六厚村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六厚村党总支书记苏超忠说,2020年10月,大里镇政府将六厚村确立为大里镇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型村庄,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点,进一步保存古村古貌,挖掘古建筑历史价值,激发文旅振兴潜力。


古建筑屋脊高耸、飞檐翘角,浮雕颜色鲜艳,栩栩如生。

施工人员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葺。
村道村巷硬化纵横相连,废弃的古城墙砖被重新利用作为“修旧如旧”的材料,文化长廊、小广场、凉亭等设施已建起。记者了解到,在大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及乡贤出资捐物的助力下,六厚村古村落的保护性修葺工作正在持续稳步开展,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民居、古祠堂、古城墙等进行加固修缮,并引进了乡村风貌提升设计团队,将部分古民居改造成村艺术中心等特色建筑,同时不定期开展网络直播,向外推介古村古景。在系列推动下,六厚村人气渐旺。
“让古村落古建筑焕发新生命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大里镇镇长谢纳志说,通过将六厚村建设为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型村庄,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好、发掘好、利用好古村落的时代价值,打造出以“古韵”为特色的乡愁文化,培育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今年2月,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将六厚村列入第四批广西传统村落,六厚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古村落大力保护开发,为古村新生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的六厚村,古韵浓、景色美、产业兴,发展更有劲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民居、古祠堂、古城墙,众多历史建筑在北流这个村焕发新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