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这间是什么店 竟然连官媒都关注
福绵区樟木镇上有一家供销社老商店,店内设施和售卖货品皆年代感十足——40年“时光馆” 守住记忆也是一种美
供销社商店曾经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对50后60后来说,它记录了拿着粮票、油票、布票买货的岁月;对70后来说,它记录了一手攥着零钱一手拎着酱油瓶去打酱油的童年。如今,在计划经济时代无比辉煌的供销社商店已被网购、商超取代,我们的生活也更加富足,但属于老供销社的味道却停留在了记忆深处。当我们从大型商超明丽堂皇的灯影中蓦然回首,再次邂逅供销社老商店,那些温馨的年代画面,被重新唤醒。
邂逅一间老店,误以为“穿越”
时近中午,烈日当空,走进福绵区樟木镇镇东街的这间老店,光线蓦地暗了下来,空气也明显变凉爽。环顾一圈,才发觉店里充满着浓浓的年代感——老旧的折叠门扇板,带抽屉的木货架,褪漆的旧收款开票台,玻璃柜台,贴着瓷砖片的酱料台,老吊扇,老算盘,预制板做成的天花板……这一切像极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商店,尤其是店中散发的那股混合了酱油、荞子、豉油、腌柠檬的气味,仿佛让人一步穿越回到拎着油瓶蹦跳着去供销社商店打酱油的童年。
“我这店本来就是老供销社副食店。”坐在一张老旧收款开票台后的一名中年妇女说道。她叫吕惠冰,是这间老店的老板,虽年届6旬,但她光鲜的面容,齐整的黑发,描得细致又干净的眉毛和一双不大却精明的眼睛,令整个人散发出一股精气神,这使她看起来竟似是这间老店里最年轻的存在。
“我1980年高中毕业就到供销社商店上班了。”吕惠冰说,她可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供销人”,不到20岁就进入樟木供销社系统上班,80年代末来到这家店,1996年把这家店承包下来经营至今。
满满年代氛围感的“硬件配置”
这间两个铺面的老店,位于一幢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三层楼房的一楼。二三楼栏杆上的水泥雕花栏板彰显着它那个时代的风格。据说这幢楼是供销社的,楼上以前是开招待所的,如今已空置破败,只有一楼的铺面还在经营。
“我的店名叫供销社副食店,长年风吹日晒的,前些天刚把破旧的招牌摘下来。”吕惠冰说。不过,虽然没有店招,镇上群众和村邻都知道这家以卖酱料和腌渍酸嘢为主的供销社副食店。贴着瓷砖片的砖砌酱料台是这间老店最有年代感的“配置”之一,台面上砌有大大小小几个圆形坑,刚好放进去尺寸适合的土陶瓮或瓦盆,豉油、腌柠檬、梅子、荞头、浸椒就分别装在陶瓦钵里,一溜儿摆在台面上。最显眼的是两只容量二三十斤的陶瓮,里面装着土酿酱油,上面盖着的圆形木盖被滴落的酱料年长日久渗渍,已看不出木头原色。
被岁月打磨到褪色了的还有那两排带抽屉的老式木货柜和一只高约1米的收款台。“不单是收款,开票和盘点、办公都用这张桌子。”吕惠冰说。记者看到,这张老桌子由杉木制成,棱角和桌面被用得光滑。桌子不但高且宽大,其时,吕惠冰在读幼儿园的两个外孙正趴躺在桌面上和外婆闲话消遣,天花板上“用了30年还在转”的一只老吊扇缓缓扇着凉风。“很多邻舍的孩童来到店里喜欢爬上桌面玩耍,这张桌子可睡大了好些个小孩呢。”吕惠冰笑说。
曾经的供销社商店,“神一般的存在”
店内除了卖土产酱料,还卖榨菜、头菜、咸卜、豆豉、米双、米单等玉林人餐桌上喜闻乐见的乡土食品。还卖一些同样年代感十足的老牌日杂品,如夏天的盘装蚊香,冬天的友谊雪花膏,蜡烛,浆糊,火柴,纸宝,玉林人称为“茶筒”的暖水瓶,还有樟木圩上独此一家有售的火水(煤油)。这些满是乡土气息的商品,更加持了这间供销社老店的年代氛围感。
为了丰富店里的商品,吕惠冰还购进了散装黄糖、米粉、腐竹等本地特产和一些日杂品,几十平方米的店铺,商品琳琅满目。但她说,这些比起三四十年前少得多了。“在计划经济时代,由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再通过供销社商店集中供应,无论是零食、糖果,还是农药、化肥、生产工具,供销社里都有。”作为一名老“供销人”,吕惠冰说起供销社过往的辉煌,像是打开了话匣子。
“那时上班时间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忙得没一分钟空闲,来购买的群众排成长龙。”吕惠冰说,尤其到了80年代中后期,农村的个体户多起来,很多村民到供销社商店来批发商品回去零售。“那时塑料购物袋还没普及,盐巴是用纸角装的,光是手折纸角就是个大的工作量。”下午3点关店后,职工们就在店内继续忙碌,收钱的、发货的、开票的、计数的,一一盘点,有时能忙一两小时。
守住老记忆,不止贩卖“怀旧” 在农村,基层供销社在计划经济时代堪称“零售业的霸主”,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农药化肥,一针一线、一块布头、一只灯泡,都要在供销社商店购买。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私人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基层供销社商店渐渐退出历史舞台。1996年,割舍不了这间店的吕惠冰将其承包下来,共3个铺面。不久前因疫情等原因,她把其中一个铺面转租了出去。
“这个店要开到什么时候?开到我看不动为止。”吕惠冰表示,她文化水平不高,她只是觉得,守着自己熟悉的老店便会感到时日充盈,守住曾经的美好记忆便会心生欢喜。
今天,我们再也不必围着供销社的三尺柜台流口水,而老供销社商店储存的时代记忆和童年往事,在时间的腌渍下虽艰涩却甘醇,尤其让50-70后难以忘怀。吕惠冰说,近期不少人特地来到店里,打瓶酱油,刮半斤豉油,主要还是想借这个场景,怀念重温一下那些刻着时代印记的往事。或许,老店里的尘土味儿和那股特有的油醋味道,能令我们那颗在喧嚷拥挤生活中奔忙的心得到稍许安然恬静。 樟木老大楼(百货大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