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西 玉 林 文 氏/转
白象圈螺嫌矮细,送俾文家葬祖坟要了解玉林文氏。得先从玉林西郊的白象岭谈起。传说.有张氏兄弟3人得道成仙(何许人氏,生于何朝何代,已无可考),在云游各地之中。爱上了玉林郁郁葱葱的好山好水,更爱上了玉林民风的淳朴与虔诚。于是,决定在玉林选择一处山林,以便永驻仙踪,保佑玉林的善男信女。兄弟仨首先看上了西郊的白象岭,后择定城北寒山岭马吊尿瀑布毗邻的一座峰峦,化为高矮节次的三块石头,玉林人称之为寒山三圣。从此香火鼎盛。善男信女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这一天汇集,焚香礼拜,祈求风调雨顺。一些文人雅士,闲暇之时也三朋五友游览其间。成为玉林古代八大景观之一,王林旧八景诗中“寒山应雨任君求”盖即指此。
就在这神仙选址转换的传说中.衍生了“白象圈螺嫌矮细,送俾文家葬祖坟”这么两句歌谣。说文氏祖先选葬白象岭,是得到神仙的指点。这自然是无稽之谈。不过玉林文氏八代以前的祖坟确实都葬在白象岭。
在白象岭下葬的第一位文姓先人是文升。文升是南宋末年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嗣子,所以玉林文氏奉文天祥为一世祖。
一世祖文天祥
据宋史《文天祥传》的记述:“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秀眉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义、胡铨像,谥忠节。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可见文天祥,生而奇伟,少小有大志。
文天祥的祖上原籍四川成都。七世祖文炳然从成都移居江西吉州庐陵县永和镇,传到八世文正中又从永和迁至同县的富田村。文正中一支,就从此世居富田。文天祥的祖父文时用,父亲文仪。文天祥是文仪的长子,他下面尚有大弟文璧(字季万),二弟文霆孙(16岁时夭折),三弟文璋,另外还有姐妹三人,全都出生在富田。因富田曾属吉水县,故史籍亦称文天祥为吉水人。
文天祥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五月廿四日殿试状元及第。时年21岁。他父亲文仪也于五月廿八日病逝临安。文天祥丁父忧三年。
文天祥生活的南宋末年,正是元军不断进犯,权奸当道,吏治不清,国家内忧外患的年代。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九月,文天祥制满奉诏进京,先后担任承事郎、秘书省正字、殿试考官、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郎官、学士院权直、国史院编修、崇政殿说书、秘书少监等京官职务;也曾出仕瑞州知州、江西提刑、湖南运判、湖南提刑等地方父母官。
1274年十二月鄂州失守。元军节节推进。宋度宗驾崩,其次子赵显继承皇位。赵显时年仅4岁。朝政由理宗皇后,赵显的祖母谢道清主持。为了挽救危局,谢太皇太后于是年十二月下“哀痛诏”,与此同时,给文天祥下了专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挥,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文天祥接旨之时,是1275年正月十三日。十六日,他移檄诸路,聚兵积粮。
这是文天祥一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他文从武职,走上坎坷艰难的保卫家园的战斗历程。
文天祥把母亲、妻子儿女都安置到广东惠州大弟文璧处。变卖全部家产,充当军费。招募义兵一万余人,于是年八月初入卫临安(今杭州)。
抗元战争急转直下。1276年正月二十日,文天祥朝为枢密使.午升右丞相。奉旨入元营谈判。在元营,文天祥怒斥叛贼,并与敌帅伯颜等进行唇枪舌剑的斗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结果文天祥被元军扣留。后来,押解到镇江,他乘隙走了出来,连夜赶到真州,辗转温州备战。五月宋端宗即位,文天祥被召至福州,晋左丞相兼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后为元军所败.移师循州,屯兵南岭。
1278年四月端宗病死。卫王赵昺即位,改号祥兴。八月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十一月进驻朝阳县。十二月元军来攻,又回撤海丰。十二月二十日至海丰北面五岭坡,遭元军突袭被俘。叛将张弘范把文天祥押解潮阳。翌年正月十三日过崖山零丁洋时候,张令其副帅李恒到船上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当时南宋的捡校少保张世杰,文天祥严辞拒绝。随即写了《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1279年十月文天祥被押送到元都燕京后,在狱中囚禁3年。元朝统治者极尽威迫利诱与折磨,逼其投降,但文天祥始终坚贞不屈。在囚禁期间,文天祥写了不少诗文来表达他抗元的意志和不屈精神。在就义前一年的夏天,他写了充满崇高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五言古诗《正气歌》。
元世祖忽必烈感到招降无望,终于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17日)把文天祥杀害于大都柴市口。文天祥殉难后,人们发现他衣带系有一篇绝笔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后人称之为《衣带赞》。当时有位吉州人张弘毅,收得文天祥的指甲、头发和《衣带赞》,把它们带回家乡作为永久纪念。文天祥的遗体则被几位义士收殓,葬在大都城外。后又被迁回其家乡富田东南的鹜湖边上,供人凭吊。
文天祥献身抗元斗争,转战各地,军马倥偬,无暇顾及家人.因而,其妻子儿女在兵荒马乱中,历尽颠沛流离之苦。各人的命运都极其不幸。长女定娘和幼女寿娘,于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在广东河源县病死。妻子欧阳夫人、次子佛生、女儿柳娘和环娘,均在景炎二年兵败空坑时,被元军掳去。佛生遇难,欧阳夫人母女三入被没入大都宫中充当奴仆。祥兴元年,其65岁的老母亲和13岁的长子道生又相继染病身亡。佛生遇难,道生病亡,文天祥不得不考虑子嗣的事情了。从其《告先太师墓文》中的“有侄曰升,我身是嗣。”寄文璧诗的“亲丧君自尽,犹子是吾儿”又《狱中批付升子书》中所写:“父少保枢密使信国公批男升……即作书报汝生父,以汝为吾嗣……吾为汝父,不得面日训汝诲汝,汝于六经,其专治《春秋》,观圣人笔削褒贬,轻重内外,而得其说,以为立身之本……”,等文字可知,以文升为继嗣是文天祥生前做出的决定。
二世祖文升
文升,又讳升子,字逊志.号学山,谥文庄。根据宗法礼制,嗣子之地位与亲子同。所以,文升在承祧文天祥之后.即循例被视为文天祥的直系后代.元朝统治者为利用文天祥的影响,曾屡次要授文升以官职,文升初时坚拒不受。
元成宗二年(1298),文升到大都寻访嗣母欧阳夫人,得之奉归。元仁宗即位,闻其孝行,敕江西省臣礼聘,文升终于改变初衷,出仕元朝,官授奉训大夫,集贤学士。元仁宗二年(1313)出任广东海北道廉访副使,代祀南海,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文升因病离任北归,行至**甘村春台寨去世。其长子文富,闻报南下奔丧,意欲扶柩还乡安葬。但途经鬱林州,乱兵塞路,归途难继,只好暂厝八叠岗(陂头村附近),后复迁葬于城西的白象岭。
三世祖文孟谦
文孟谦,讳富,文升长子。元至顺年间曾任太常寺兴文署丞、湖广检校、福建延平府太守、嘉仪大夫等官职。有子二、长子瑞麟,次子瑞凤。
玉林文氏来祖文瑞麟与玉林文氏策源地——西街
玉林文氏的四世祖文瑞麟,又讳公循,字美化。承父亲文富之命,来玉林奉祀祖父文升庐墓。是为玉林文氏的来祖。玉林文氏瓜瓞绵绵,就从文瑞麟开始,后来他自号“止一居士”,取玉林文氏仅其一支之意,故文氏族内称之为“止一公”。
文瑞麟于公元1319到达玉林,在鬱林城西门外的西街尾建宅定居。越三年(1321),生子文彬。至1338、1342年,文彬的儿子文子仁、文子义、文子信相继出世。
西街是当时福绵、樟木、城均以及西向其他圩镇进入鬱林城必经的道路,过往行人络绎不绝。文瑞麟在家门口,昼设茶水,夜置灯火,以方便行人,深得赞赏。正是这样朴实无华,与人为善的举措,使文瑞麟完全融入了街坊邻里之中。
后来文氏丁口日旺,当地人把西街叫做文屋街。又后来文氏子孙获取科举功名,进入仕宦者众,改称大官街。又再后来,明朝廷在西街建了“宋文丞相祠”,又称为丞相街。随着人们对西街称谓的变迁,可以看到玉林文氏一步一步走向名门望族的轨迹。也标志着“西街”是玉林文氏根植之处,策源之地。
玉林宋文丞相祠
元亡明兴,文天祥的忠烈风范,受到举国上下一致的尊崇敬仰。其时,玉林文氏也已人丁繁衍,蔚为一族。明嘉靖年间,文天祥的十二世孙文桂(举人,临桂教谕,字龙湖,文氏族内称龙湖公)呈请官府主持文天祥的春秋二祭。时任广西巡抚兼监察御史的陈宗夔,因而上奏朝廷,乞请在玉林为文天祥建祠。明世宗朱厚熜在查实玉林文氏确为文天祥后裔以后,准允所请。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降旨开库取币,在鬱林州西城门外西街尾文氏宗祠原址,扩建为“宋文丞相祠。”是明三所由朝廷拨款建造的“宋文丞相祠”之一(北京一所,江西吉安一所,广西玉林一所)。
祠堂建成后曾经清雍正五年(1727)、乾隆七年(1742)、乾隆三十二年(1776)、嘉庆七年(1802)、咸丰五年(1855)5次重修。规模宏大,一连四进,占地1558平方米。二进中厅有文天祥塑像一尊,墙上满挂省、州、县各级官员,社会显宦,文氏族内有名望的子孙木刻题赞。大门悬挂着清雍正年间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题写的“宋文丞相祠”的匾额,两旁是“忠肝如铁石,正气壮山河”的对联,门外两旁,一边是忠烈名贤坊,一边是“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石刻牌示,显得很庄严肃穆。
玉林宋文丞相祠几百年来一直是玉林官绅黎庶和过往的高士名流瞻仰致祭民族英雄的处所。
解放后,1950年开始被征作粮库使用。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前半期,被视为县级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得以完整保留。十年浩劫,文天祥塑像被砸碎,祠宇被拆除改建,占作他用,对此,真正有识之士,真正爱我中华的人们,莫不为之扼腕浩叹。1986年6月8日,由黎居正先生主持,有中国**、各民主掌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36人参加的,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延辰750周年座谈会上,玉林一代宗师李家金老先生以诗作代发言:“赵朝末叶墓云浓,大闪豪光信国公,独占鳌头非欲显,高当龙臂岂贪封。抗元正气全天亮,卫宋忠心万世红。民族英雄应有馆,永垂纪念振邦风。”充分反映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尊崇仰慕,对玉林“宋文丞相祠”被毁的感叹和恢复重建的期望。
明、清、民国时代的玉林文氏
玉林文氏后来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之一。
据《鬱林州志》记载,明清两代玉林文氏获进士、举人、贡生等文武科举功名者62人,并从而步入仕途。
玉林文氏还是诗书底蕴深厚的宗族。明代永乐年间的文钦,在中举之后任过江西理问,有诗作传世。应该特别提到的是文寿华。
文寿华,字镇侯,别字西亭。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先后任过山西文水、介休、阳曲县令、霍州直隶州知州和泽州府知府,又曾三次被任命为山西会试的主考官。他为官清正,严禁洋烟(鸦片)赌博。从介休离任时,该县2000余人赴省哭请留任。《鬱林州志》称他“案无留牍,不私一钱。”
文寿华不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备受世人称道。他的诗也写得很好,著有《啖蔗山房诗存》四卷行世。
玉林革命老人罗云先生对文寿华的诗作有很高的评价。罗老曾以“生无媚骨原非傲,官有清名不厌贫”为题,写了他对文寿华诗作的欣赏与评析,于1987年8月28日在当时的《玉林市报》上发表。
罗老文章写道:[……文寿华不但有自况述怀,意深而隽永的诗,如“片片飞云送晚阴,闲窗相对费沉吟。为霖亦是寻常事,莫负当时出岫心!”(《白云词》)。而且更有坦诚表达他为人处世思想的诗章。例如:“一灯残雪感风尘,无赖莺花也笑人。画竹断难医俗病,种瓜那许乞闲身。生无媚骨原非傲,官有清名不厌贫。岭表烟霞湖上水,天涯都负故园春”。(《夜宿候马驿与邵警庵明府夜话》)。其中“生无媚骨原非傲,官有清名不厌贫”句,即表明自己为官清正,不怕贫穷,不贪脏受贿以聚资财的心志,也鞭笞了那些一身媚骨,阿谀逢迎之徒。]
罗老继续写道:[描绘景物,笔触细腻,不落俗套,也是文寿华诗篇的特色……。山,本来是僵死的,但在文寿华的《山行》诗中,却成了有生命令人心悸的神物:“一山横,一山竖,回头不见入山处,急向山前寻出路,迟行恐被山围住……”柳树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但文寿华的《有感》诗却给它赋予了生命和浓厚感情:“短长亭畔柳依依,留住春光不放归。芳树似知离别苦,作花也爱傍人飞。”]
罗老最后写道:“文寿华所作的五言、七律,长篇短句,比兴杂陈,大都 精工隽雅,读后犹如吃蔗一般,只觉清甜甘润,味耐沉吟。他的诗集名之为《啖蔗山房诗存》岂不是十分妥贴的吗?”这是对文寿华诗作的全面的评定。
文寿华不但他自己的诗写得好,他女儿文祚娴的诗也写得很秀丽隽永,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她的诗作就刊刊载在《啖蔗山房诗存》之后。《登大容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首:“一峰相送一峰迎,千里崎岖路不平。峭壁泉声停亦雨,悬崖云影暗还明。岚翠黛重重绿,涧泻深溪隐隐清。回首夕阳迷旧径,耳边犹听鹧鸪鸣。”这首诗把山壑泉声,悬崖云影,曲径烟笼,鸟鸣耳畔,写得形象而生动,令人读了如身临其境。
此外,文德馨、文德昂、文国华、文伯毅这几个在书画上颇有成就的人物也值得一提。
文德馨,字小铭,清光绪丙戌科进士。官刑部贵州司主事。《鬱林州志》光绪版总纂。他的诗结集名《管窥草堂诗稿》。他的字写得很好,端庄清丽,极富书卷气。当时与欧德芳(伯香)齐名。
文德昂,字轩丞,前清举人。民国初曾任陆川县知事。清末民初书法家。
文国华,号荔村,前清附生,署广东高仰司巡检。民初曾任广西陆军第五独立旅、第一游击统领。50岁以后,息影林泉。晚年与玉林宿儒梁冠秋先生主评白战诗社东西榜。著有《止园诗稿》。
玉林市博物馆收藏有他们3人的书法作品。
集诗书画艺于一身的要数吃墨道人文伯毅。
文伯毅,名雄,又号雁门,后山,别号吃墨道人。文德馨之孙,文荔村长子。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耳濡目染。又师从名画家韩孟端,名书家李莲塘(子高,桥圩人)。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文伯毅的诗书画艺在玉林以至桂东南,名声鹊起。1946年,他在玉林大成殿(古定小学内)举办个人诗书画展,引起不少的轰动。当时的专员漆道徵,到场观赏,并购画收藏。他为经昌国药行书写匾额,悬挂之时,过往行人,莫不驻足观赏,赞声啧啧,街道为之阻塞。
1953年,文伯毅到香港定居,谋求发展,一面开设雁门书画苑授徒,一面努力创作,为到南洋举办个人诗书画展作积极准备。后于1958年成行。当时香港新亚书院的黄华表与江南叶平伯均为之作序壮行。
黄华表在其《送文雁门南游序》写道:“……余过玉林,尝亲造文荔村前辈,……荔村固诗人,闻其公子雁门尤贤,善诗画,殆过乃翁……雁门抵香江,无一口一舌游扬,香江之诗坛、画坛,卒亦无人不倾服雁门者……雁门告余将南游……抑尤欲世之仰信国者,知其后之尚有人……故为序其事而壮之。”
1961年8月文雁门李曼石诗书画集刊行,江西何敬群(抗日期间曾在桂林创办文山中学)在其所作《雁门诗书画集序》中写:“……雁门以忠烈之胤,其气所蓄,固有渊源,其家学所承,更能出其机杼……雁门将即印其诗书画集,丐郭亦园先生索余为序,余无以为雁门赞,则直书所感者如此。且欣吾乡先烈忠贞之正气,其流风遗韵,至子孙百世而不替,是则可以为读雁门诗书画集之诸君子告者也。”
文伯毅性不羁,能豪饮,从《山居》诗中可见其豁达胸怀:“别寻天地去人间,住近禅关梦亦闲。我似白云云似我,生来管领爱青山。”“芙蓉拔地鬱召尧,高放吟情出寂寥。要把名山新点缀。一枝画笔一诗瓢。”“禅院钟声梦里闻,一瓯僧粥与平分。闲来写幅山居画,半枕松风绕白云。”
何时“宋文丞相祠”能够重修,就看政府的支持了,虽然,现在已经放到政府议事日程了,可久久不见有动静。作为一个宏扬民族正气精神的教育基地,对玉林的旅游和经济发展也很重要,对后人的教育也很重要的。 曾经在玉林日报上看过关于文姓的故事. 文姓的故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