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铜鼓王”在北流出土的全过程
一位村民在山上垦荒时,意外挖到一个巨型铜鼓。它在已发现的铜鼓中体积、重量、工艺堪称“世界之最”,被称为“铜鼓王”。然而没想到的是这“铜鼓王”,竟牵扯到彝族的英雄史诗《铜鼓王》。清朝时期,广西北流一位村民在山上垦荒,锄头忽然碰到硬物,并发出金属碰撞的声音。村民心中暗喜,难道挖到宝物了?
于是,村民用锄头刨开硬物上面的泥土,发现金属硬物越来越大,等它露出全貌时,村民被惊到了,这竟然是一个巨型的铜鼓。
村民回村通知其他人,他们在看到巨型铜鼓时赞不绝口,称之为“神鼓”。在经过一番讨论后,他们决定把铜鼓放在山下的康光庵,供祭拜、求雨用。
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铜鼓进入庵里,必须先卜算问吉凶。于是请来专业的人来卜算,结果是铜鼓不适合放在康光庵,适合的地方是六靖镇的冼太夫人庙。
村民们抬着这巨型铜鼓向冼太夫人庙走去,在经过水埇庵时,用来抬鼓的绳子突然断开。大家都很惊慌,于是进到水埇庵卜算,竟“一算就灵”!
最后,大家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这铜鼓就安放在了水埇庵。
后来,经过专家鉴定,该铜鼓鼓面直径165cm,高度67.5cm,残重300多公斤。鼓面有太阳纹8芒,芒外4 道晕圈,鼓身14道晕圈。该铜鼓工艺之美、面积之大、重量之重等都是目前出土铜鼓中的世界之最,被称为“铜鼓王”。
“铜鼓王”一词最早出自彝族的英雄史诗《铜鼓王》中,但它指的是彝族的英雄。
《铜鼓王》这部英雄史诗,流传于广西那坡县、云南富宁县、中国与越南交界处罗罗支系彝族的居住区。它历史久远,影响深远,广为传播。
《铜鼓王》是当地彝族祭司毕摩在“跳弓节”等祭祀仪式上咏唱的世代传承歌词,又叫《铜鼓歌》。它全篇用的是彝族诗歌的五言方式,句式整齐,长达8000多行,是彝族口承文学之一。
《铜鼓王》除序歌和尾声外,它由二十章四十四个诗节组成,分别是:序歌、梦鼓、铸鼓、争鼓、迁鼓、赞鼓、传鼓、跳鼓、祭鼓、卜鼓、诈鼓、卫鼓、赠鼓、借鼓、追鼓、分鼓、哭鼓、盗鼓、换鼓、承鼓、尾声。它记录了大量创世神话与传说,以及彝族的生活风俗。
《铜鼓王》每一章节都含“鼓”字,以“鼓”为故事主线,讲述历代“铜鼓王”捍卫的英雄人物及英雄事迹。反映了彝族罗罗支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战争中,不停迁徙和发展的成长历程,以及围绕“铜鼓”发生的正义和非正义战争。
《铜鼓王》这部史诗,概括了彝族先民的生存与斗争史迹,并以“铜鼓王”的世代传承,展现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宏富的彝族铜鼓文化,而使这部史诗更具古老神奇的艺术魅力。
与此同时,《铜鼓王》还反映了罗罗支系彝族的发展历史、社会组织、地理分布、知识体系、道德观念、风俗礼制、民族心理等丰富内容,可以说是罗罗彝族的一部百科全书。
铜鼓是珍贵文化遗产中,令人敬仰和思慕的伟大杰作,是民族文化中值得骄傲的无价之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