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27732|回复: 7

史上妙趣横生的“十七字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9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毛泽东谈吐非常幽默,喜欢作诗填词,一生写过大量的诗词,但他作的幽默诗(如打油诗、谐趣诗)很少。鲜为人知的是,建国后他曾作过一首幽默短诗,读后令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经常参加中南海周末舞会。有一次他和几个歌舞团演员分别跳舞,当得悉有个小演员叫王君苗,是河北省深县人,独生女,另一个小演员叫朱立刚;王君苗皮肤白,毛泽东叫她“白丫头”,朱立刚皮肤稍黑些,毛泽东就叫她“黑丫头”。他就以深州水蜜桃为名,随口吟出一首诗:深州大蜜桃,独生一根苗;遇上朱(猪)八戒,吃了。
  
毛泽东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的这首超级幽默的短诗,属于产生于唐末、盛行于宋代元丰、元佑年间“十七字诗”体。
  
“十七字诗”又称“吊脚诗”、“翘脚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从内容上看,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内容,后一句多是诙谐风趣的调侃;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十七字诗不仅保持了一般诗歌的概括性、抒情性和音乐性,又往往在协调中增加不协调的成分,增加了趣味性、通俗性,构思巧妙,尤其是最后二字,结构突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具“画龙点睛”之妙。所以,十七字诗“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后来,这种变体诗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后人一般把十七字的“三句半”叫十七字诗,把不是十七字的“三句半”叫瘸腿诗。

从现存资料来看,流传最早的十七字诗是南宋时无名氏作《临安十七字诗》:驾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乌头身上白,米虫。

《西湖游览志余》记载了这首诗,并交代了写作背景:“车驾飧(祭献)景灵宮,太学、武学、宗学诸生,俱在礼部前迎驾。临安府有人作十七诗。盖讥其襆头襴服,岁糜廩禄,不得出身,年年迎驾耳。”其意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大宋皇帝崇奉道教,常驾临景灵宫祭神,届时都要太学、宗学、武学生员身着制服,立在礼部衙前恭迎。这些生员大多没有真才实学,只会“尽鞠躬”,都是混饭吃的主儿。

   
最后的一句“米虫”,极为诙谐,十分形象地嘲讽了这些尸位素餐的生员们。
   
同为讽喻性的十七字诗,还有这么一首上乘之作:元朝末年,张士诚占领江浙后,自封吴王,任胞弟张士信为相。士信与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狼狈为奸,凌虐百姓。明朝建立后,把他们治成死罪、枭首示众,民众无不拍手称快。有人作了首诗:张王做事业,专用黄菜叶;一夜西风起,干瘪。
   
还有一些十七字诗旨在娱人娱己,体现生活情趣。如:某文士一日在朋友家闲聊,忽报友妻生一女孩,全家甚喜,文士为表示庆贺,当即作诗一首。诗道:“全家喜洋洋,太太生儿郎。”吟至此,众人大惑不解,以为文士弄错了,把生女错为生男了,大家惊奇而望之,而文士不多辩,继续吟道:“掰开两腿看,象娘!”众人大悟,笑之。
   
十七字诗应对起来,更是别有风味。据明冯梦龙《广笑府》记载:潘生赴京应举,途中下榻一酒店。酒店女主人姓陆,作了一首十七字诗赠送潘生:秀才本姓潘,应选赴长安;一举登高第,做官。
   

儒生听后,亦作十七字诗一首答到:佳人本姓陆,美质无瑕玉;念我客窗寒,同宿。
   

一老人听后,恐此二人苟合有悖纲常与律法,于是也以一首十七字诗好心劝免:潘郎与陆嫂,无事寻烦恼;若还到官府,不好。
   
历史上的十七字诗在坊间十分盛行,曾出现过许多好作品,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种风趣幽默的诗体,非常受民间欢迎,极大地娱乐了当时处在社会基层的老百姓,使他们在辛苦劳作之余能得以轻松。刘继兴认为,史上最精彩的的一组十七字诗,产生在明朝正德年间,现录之以飨各位看官: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有一人好作十七字诗,且才思敏捷,触目成咏。时徽郡天大旱,太守不思兴修水利,却率人下跪祈雨,连求几天,仍是晴空万里。这个人便作十七字诗嘲之:
  
“太守求雨泽,万民多感德;昨夜推窗看,见月。”

太守得知后大怒,马上派人把他捕至衙门,说:“听说你善作十七字诗,好!我现在就罚你以我的别号‘西坡’当堂题写一首十七字诗,若写得好,就放你回家。否则,要用大刑。”话音未落,其人已出口咏道:
  
“昔人有东坡,今人有西坡;若将二人较,差多!”

太守听后,勃然大怒,将其重责十八大板。没想到,板子还未打完,其人又诗兴大发,吟诗一首:
  
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听后,真是哭笑不得,最终以诽谤、侮辱朝廷命官罪将其发配郧阳充军。其人的舅父闻讯赶来给其送行。甥舅相见,抱头痛哭。其人触景生情,又作诗一首:
  
“发配到郧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下泪,三行!”

原来这个人的舅舅一目失明。

来到发配之地,郧阳县令听说他是个作诗奇才,想见识见识,令他吟诗一首。这时县令的太太刚好从后堂走过,这个人见县太爷妇人虽然颇有几分姿色,但却是一双大脚,便即兴吟道:
  
“环佩响叮当,夫人下画堂。金莲三寸小,横量。”
县太爷听后,哭笑不得,心中恼怒,但又不好发作。

明人冯梦龙撰《古今谭概》、郎瑛撰《七修类稿》和清人褚人获撰《坚瓠集》、独逸窝退士撰《笑笑录》等笔记小说中都记载了这一则十七字诗故事,其情节、文字大同小异。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张作霖是如何长袖善舞纵横官场的?

在民国史上,张作霖无疑是个风云人物。
19276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成为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由于张作霖不肯满足日本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包括开矿、设厂、移民和在葫芦岛筑港等),192864日晨5时许,当张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专列驶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这位乱世枭雄身受重伤,当日去世,享年53岁。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日本之手后,东北沦陷。时人皆称:大帅在(张作霖),必不至此!由此可见时人对张作霖的评价之高。
01.jpg
张作霖纵横官场沙场,长袖善舞,其处事风格及用人识人之术,颇值得今日为政者借鉴。
  
大节面前,毫不含糊
张作霖雄居东北时,对日本人的各种要求均拒不合作。他对付日本人的办法也别具一格,一次,张作霖出席日本人的酒会,酒过三巡,一位来自日本的名流力请大帅赏字,他知道张作霖出身绿林,识字有限,想当众出他的丑。但张作霖抓过笔就写了个虎字,然后题款,在叫好声中,掷笔回席。那个东洋名流瞅着张作霖手黑几个字笑出声来。随从连忙凑近大帅耳边提醒,“大帅写的‘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成了‘黑’了。”哪知张作霖一瞪眼睛骂道:妈那个巴子的!我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
这番话如同给日本人当头一棒。在场的中国人恍然大悟会心而笑,无不扬眉吐气,日本人则目瞪口呆。
这个寸土不让的故事也流传到现在,人们都打心眼里佩服这位黑土地上的民族英雄。
当时美国人在沪出版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鲍威尔曾采访过张作霖。这位美国人回国之后,在其所写的回忆录中,也表达了对这位出身卑贱的元帅的敬意。他认为尽管东北长期处在日本军阀的铁蹄下,但张作霖无愧一个爱国的中国人。
作为一名政治家,在民族大义等大是大非面前的抉择,是对其的真正考量。在长期对东北虎视眈眈且来势汹汹的日本人面前,张作霖能如此维护中国领土,使其神圣不可侵犯,亦使人间尚知有气节二字存在,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治家严谨 心装百姓
张作霖不仅有民族气节,而且治家严谨,给家里人定下规矩不少,家风甚好。他的小舅子在他身边当警卫,仗着大帅的名,在外面胡作非为,晚上闲来无事,居然拿路灯当靶子,把路灯全部打碎,市政建设的人知道这事很气愤,但是敢怒不敢言。张作霖听说这件事愤恨地说:把他给我毙了。手下顾及到张作霖的颜面说尽好话,要求从轻发落。当晚张作霖亲自执法。家人很不理解,几个灯泡碎了就换新的,怎么把人给枪毙了。张作霖说:你们在家犯错,丢的是我张作霖的脸,但是在外面搞破坏,坏的是奉天城的风气。以后大帅府里的人更加慎言慎行,没有人乖张闹事。奉天城的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对张作霖更加尊敬。都说张大帅办事有自己的规矩,谁都不能违背。
当时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是第三旅的旅长,第三旅是独立旅,是张作霖的王牌军。张作霖身着便服在城里转悠,突然听见几个百姓,叹气说第三旅的人横行霸道,巧取豪夺。张作霖听到这里已经火冒三丈,回家见到张学良更是怒不可遏,破口就骂,骂了足有半个小时,张学良低着头不敢说话,大厅里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见。最后,张作霖让张学良关禁闭三天,不许有人探望,按照规定办事,谁也不许说情,否则一起处罚。事情一传出去,整个军队都震撼了,一想到连少帅触法都躲不过严惩,谁都不敢再为非作歹了。
张作霖还不止一次对张学良以及东北军的其他重要领导说,不要想着糊弄老百姓,你糊弄老百姓,老百姓就糊弄你,到头来,老百姓反了,咱也就下台了。晚年张学良作口述历史时,也说过:“我和我父亲从来不刮地皮。 帅府大青楼建成后,张作霖亲自在楼前的假山石壁上方写了“天理良心” 四个大字,以使自己每天进院抬头就能看见这四个字。边业银行开业,张作霖在发行的钞票上印上“天良”印迹,明白昭示,不能坑害老百姓,办事要对得起良心。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数不清的土皇帝在自己的势力范围无恶不作,无法无天,像张作霖这样能心里想着老百姓的还真不多见。
宽以待人 有容乃大
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大获全胜之后,段祺瑞执政府任命奉系将领杨宇霆为江苏军务督办、姜登选为安徽军务督办。当时孙传芳正盘踞浙、闽两省地盘,唯恐奉军对己不利,决定先发制人,突然率部向奉军驻地猛烈袭击。奉军因事前毫无防备,杨宇霆仓皇出走,总算逃得性命。
一年之后,孙传芳被国民革命军打垮逃回南京。不得已掉头来,想乞援于张作霖。当时张作霖正驻在天津蔡家花园,孙传芳见张作霖时行晚辈大礼,连说对不起。张作霖抚慰说:“过去的事不要提了。 ”杨宇霆当时也在蔡家花园,极力劝张作霖杀了孙传芳,以泄旧恨,根绝后患。
张作霖对杨宇霆说:“你的气量要放大些,过去的事情又何必再提呢?历史上的人物,多半由于利用降兵降将,才能够成其大业。现在馨远(孙传芳字)因九江失败,力弱势孤,来投靠我们,我们如果怀念旧恨,乘机杀之,不仅要招天下人的笑骂,将来谁还肯归服我们,帮助我们,为我们用呢?这不等于拒绝贤路吗?”此事传到孙传芳耳中,孙传芳被感动得几乎落了泪,从此对张作霖感恩戴德,甘效犬马之劳。
郭松龄倒戈失败被杀后,郭松龄的手下人惊恐不安,人心惶惶,生怕张作霖追究。为缓和内部的紧张恐惧心理,张作霖举行了一次庆功宴。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之时,宴会厅的大门突然大开,4个全副武装的副官抬进来一只皮箱,放在地中央,然后敬礼说:“报告大帅,这只箱子是从郭鬼子(郭松龄)军部搜出来的!”张作霖问:“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一个副官大声地回答:“报告大帅,这箱子里装的全是我们城里人私通郭鬼子的密件和信函!”张作霖环视四周,满脸怒气地说:“竟有这样的事,好大的贼胆!”然后他又微笑着说:“算了,算了。既然郭鬼子已经死了。事也就算了。其余的一概不究了。过去的就过去了,以后大家好好干!把箱子抬出去烧了吧!
这出好戏,一看就知道是张作霖一手导演的。但如此行事,无疑是十分聪明的,“首恶必办,胁从不问”,从而使这些参与者都从沉重的思想负担中解脱出来,更加紧紧地围拢在张作霖自己身边,为其效命。
张作霖手下的一个叫姜登选的师长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姓吴的旅长,做大豆生意,亏空了军饷24万元。这个旅长正在打算逃跑或自杀的时候,被张作霖知道了,马上把他叫去当面询问说:“你最近有没有什么事?”旅长说是做大豆生意,亏挪了军饷。张作霖愤恨地指责他:“你这小子有几个脑袋,你敢亏挪军饷,现在怎么办?”旅长说正想自杀,来生再报答大帅。于是,张作霖说:“你这小子太没出息。一个人的生命,岂只值24万?你跟咱们做事,还怕没有钱用吗?你好好把军队带好,这笔钱我拨给你好了。”
不知这位旅长后来在战斗中仗打得怎样。任何一个人,都会感恩于上司最自己如此的知遇,为之浴血沙场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也在所不惜。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像拦路向张作霖讨债、只认死理的新民商会会长姜雨田,张作霖不但不怪他在自己丧母期间擅闯禁地、拦马索债,还起用他为自己理财,官至边业银行副总。还有,力排众议,任用外号“整死净”的曾有翼担任奉天首任市长,提拔敢拿枪对着自己的帅府卫兵担任典狱长。
务实行事 重用干才
张作霖主政东北时,非常务实,曾大力网罗人才,先后寻求到了许多文武之才。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创立东北大学,不惜重金聘请一流教授到东北任教,教师的待遇在全国首屈一指。最高时,教授的薪水在360800元大洋。而当时南开大学教授是240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300元,还常常欠薪。很多全国著名教授像梁漱溟、章士钊、梁思成等都到那里授过课。张作霖重视教育,为东北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东北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其他军阀所没有做到的。人不怕没文化,就怕不重视文化;人不怕没知识,就怕不尊重知识;人不怕不聪明,就怕不会运用别人的聪明。 
张作霖在东北还曾发展工业扩充军备,建立了中国当时唯一具全的武力。大量引入山东汉人进入满洲,这一移民战略大大充实东北边疆,改变了东三省的人口、民族、文化格局,成为日后日本侵略此地时一大障碍,由于兵工厂的建立,东北军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拥有自主生产火炮和炮弹的军队,由于火炮生产的自主,使得东北军的火炮数量多,火力猛,炮弹充足,成为东北军相较于其他军阀部队的优势兵种。
做实事就得有干才。如何对待人才,也体现了张作霖的与众不同之处。张作霖起自草莽,常骂人,但对他重用的王永江从不说一句粗话。王永江是个善于智谋更善于理财之人。张作霖重用他。可王永江害怕有人在张作霖眼前说闲话,影响自己所定措施的实行,就委婉地向张作霖说起他的担心。张作霖对此掷地有声:“你只管干,我什么也不听!
张作霖最初任用王永江为警务处长,王永江要求有完全的用人权,不受军人干涉,张作霖皆应之。王永江也不负重望,致力于全省警政改革,但张作霖的一班绿林好汉汤玉麟等皆不服,常推荐人到王永江处,王永江皆不用,于是汤玉麟等常进行捣乱和找茬,张作霖闻之大骂:“枪杆子能打天下,不会治天下,你们懂得什么?给王岷源(王永江)牵马扶镫都不配!
一日,张作霖在老虎厅议事,提出要大家配合,不得捣乱,谁知汤玉麟依托救过张作霖,便当众辱王永江,岂料张大怒,厉声责之汤玉麟,汤玉麟几乎因之而发动兵变,然张作霖助王之意不移。后大学者胡适闻之,叹曰:老张宁愿自己的老弟造反,而不肯减轻他对王永江的信任,这是他最不可及处。
结果,在王永江尽心尽力的操盘下,不仅解决了当时的财政赤字问题,而且还使东北的经济大幅度地增加,为张作霖进军关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张作霖对待王永江一事上,我们可看出领导者给干事的同志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排除工作障碍,是多么的重要!只有上下齐心,才会真正做到大家想干事,干成事,干好事。
还有一个事例可说明张作霖张作霖有一个航运公司,多年来经营不善,一直亏损。后来有一个小职员给张作霖写了一封信,提了些建议。张作霖看信后,对这个小职员大加赞扬,并且随即将这个小职员提为总经理,委他全权管理航运。身边人劝说:“这个人咱们不了解,能不能办事不好说,仅凭一封信就委以如此重任,办砸了咋办? ”张作霖说:“我看这小子行,我看准的人错不了!
果然,一年后,航运公司扭亏为盈,小职员带着一年挣的十万大洋面交张作霖。张作霖说:“好小子,我没看错你,这十万大洋就奖给你了,好好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语妙天下的36字《官箴》语出何人?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中一块刻石上的36字《官箴》,多少年来,几乎所有的为政者都对其熟知。这块刻石为清人颜伯焘所有,1822年,他被任命为陕西延绥道台,于是携其父所刻《官箴》刻石上任,以示其严以律己、廉洁从政、一心为公之决心,也道出了天下所有廉吏的心声。
02.jpg
旗帜鲜明倡导自身反腐的这36字《官箴》,不仅在当时发人深省,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至今仍被奉为为政者的圭臬。那么,它最早出于何人之口,即著作权应该归谁呢?
  
据刘继兴考证,这则言简意赅的36字《官箴》最早出自明初著名的学者、理学家曹端之口。曹端是河南渑池人,天资颖异,“少负奇质,知读书”。明永乐六年(1408年),33岁的曹端参加了河南乡试,考中第二名;第二年,又参加了京城的会试,以副榜(乙榜)第一的身份.被授为山西霍州学正(主管学务的官员)。从此,曹端步入仕途,在从政、从教之余,潜心理学研究,造诣颇深,其学以躬行实践为务,而以存养性理为大端,对理学重要命题多有修正、发挥,《明史·曹端列传》称他为“明初理学之冠”。

宋朝是我国理学的鼎盛时期。宋亡元兴,汉文化受创,理学日渐式微。经过元末社会大动荡,又经历了朱元璋与其子朱棣的多次杀伐后,程朱理学几近绝种。志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曹端,便“首起崤渑间,倡明绝学”(《明史·曹端列传》)。曹端高举理学的大旗,并将之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其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四书详说》、《性理文集》、《夜行烛》、《拙巢集》、《存疑录》、《〈孝经〉述解》、《训蒙要纂》、《家规辑略》、《录粹》、《尤文语录》、《儒学宗统谱》、《月川图诗》、《月川诗文集》等。清代张璟又集曹端遗文八种,合刊为《曹月川先生遗集》。

倡兴理学、躬行实践的曹端,在为政方面,也颇有建树。他除了勤奋从政外,还曾首倡“公廉”说。1414年,他的学生郭晟乡试中试,被授西安府同知,上任前专门去拜别恩师,讨教为官之道。曹端对他说:“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在曹端死后百余年,明代另一学者洪应明在其所著《菜根谭》中,才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说法。明代山东巡抚年富在曹端对学生郭晟的答语基础上进一步创作,撰写出了本文开头的这则被后世广为流传的36字《官箴》。

明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曹端病死于霍州学正官署,享年59岁。他的死,使霍州人“罢市巷哭”,连儿童也都流泪哀伤。曹端为官清贫,无力归葬,只好葬在霍州。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翰林学士黄谏捐资,才将曹端迁回其故乡渑池曹滹沱村安葬,至今曹端墓尚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高僧寒山与拾得的绝妙问答

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使苏州寒山寺名扬天下而历经千年不衰。由清末大学者、书法大家俞樾书写此诗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

然而,寒山寺最有人文价值的是高僧寒山与拾得在此出家修行的故事。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显得喜庆活泼。相传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后来又被皇帝敕封为和合二仙,是祥和吉庆的象征。寒山与拾得皆喜吟诗唱偈,寒山有《寒山子诗集》存世,诗风朴素自然,通俗易懂,有“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之说,后人又收辑拾得的诗附于其后。
01.jpg
寒山与拾得,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两个年轻人,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好一段时间里,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蹊跷和郁闷,因为他从未有这么长的一段时间看不见寒山的。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
  
历经波折后,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爱的模样,也源于这个美好的传说。

由于寒山的到来,姑苏城外的这座“妙利普明塔院”就被后人更名为“寒山寺”。加上张继的千古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且在中华文化史上熠熠闪光润泽后世。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墙里开花墙外香,度了华夏度扶桑,真是功德圆满。  

尤为有趣的是,高僧寒山与拾得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之“离亭宴带歇指煞”中,老艺人苏昆生放声悲歌,尽情发抒:“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与拾得的“过十年后,你且看他!”有异曲同工之妙。
0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本帖最后由 天香茗茶 于 2011-1-9 05:30 PM 编辑

曾国藩为活人写挽联的离奇爱好
01.jpg
曾国藩
钱钟书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妙语: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汪处厚在新丧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诗的时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时用不上……

曾国藩就有汪处厚这样的癖好,他也写了不少“只恨一时用不上”的挽联,并为此而开罪了好友汤鹏。

曾国藩在做京官时,居官问学之余,喜欢创作对联,尤其喜作挽联。挽联颇有盖棺论定的意思,数十个字的篇幅,既要总结生平,又要表达情感,兼要发表评论,还要有一定的高度,不下苦功夫实在写不好。只是,可作挽联的人多为新近死去的亲朋故旧,哪里会有那么多盖棺定论的死者等着他“敬挽”呢?此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稍作变通,进行“生挽”——即给身边熟悉的活人预写挽联,以资练习。这种做法当然不厚道。但对提高水平,据说倒是助益显著。当然,这事儿得偷偷地干,决不敢让被挽者知道。

道光年间的一个春节,曾国藩正利用春节闲暇在书房中创作挽联,比他大10岁的好朋友汤鹏适时前来拜年。二人关系素来密切,汤鹏也就不待通报径直到书房来找国藩。说来也巧,国藩这时正写到“海秋(汤鹏字)夫子千古”,陡然见到被挽者现身,赶紧手忙脚乱地藏掖条幅。汤鹏以为他在写春联,只是好奇为啥用白纸不用红纸,便要看看写了什么。国藩死死捂住,汤鹏秉性霸蛮,兼好奇心重,乃不管不顾一把扯过来看个究竟。不看则已,一看差点晕倒:好朋友竟在这新春吉日给自己写挽联!这还了得,汤鹏对曾国藩重重吐了口唾沫,拂袖而去。

不用说,这都是挽联惹的祸。汤鹏是湖南益阳人,字秋海,曾国藩的老乡,两人又都是重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一起做京官,过从甚密。挽联风波后,怒不可遏的汤鹏反目,与曾国藩割袍断义。

汤鹏聪慧过人,他22岁中举,23岁连捷进士及第,被誉为“凌轹百代之才”,“意气蹈厉,谓天下事无不可为者”,认为“徒为词章士无当也”。其人性情傥易,不中绳墨,喜欢放言高论,目无余子,甚至连司马迁、韩愈都不放在眼里。汤鹏虽科甲顺利,官场却很不得志,“礼曹十年不放一府道,八年不一御史”,长年待职闲曹,终不为朝廷重用。后来更因事迁谪,“恃才傲物,谤口繁多”。

汤鹏的死也很是离奇。一天酷热,几个朋友聚在汤鹏家闲聊。有人偶然说到大黄药性峻烈,不可随便服用。汤鹏漫不经心地说:“那有什么?我经常服用它。”大家感到愕然,半信半疑。汤鹏大怒,立刻命仆人去药铺买了几两回来,马上煎服。喝了一半,朋友们担心出事,攘肩捉背,群起制止。但汤鹏坚决不听,坚持将一罐大黄全部服下,结果当天暴卒。好奇倔强到不惜生命的地步,实属奇人奇事。曾国藩在祭文中沉痛地说:“一呷之药,椓我天民”,即指此事。

对于两人绝交的真正原因,曾国藩自然也不会承认,因为承认了将有损他的道德文章形象。他在给汤鹏的写的祭文中,将两人断交的原因归结于汤鹏对曾国藩批评其著作《浮邱子》不满:“一语不能,君乃狂骂。我实无辜,讵敢相下?”

汤鹏的死,曾国藩为其送上的挽联是: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至于这是曾国藩当时即兴写就,还是“生挽”的成稿,自然只有他自己清楚了。曾国藩后来的挽联创作日渐炉火纯青,他的全集中,收有其创作的挽联七十七副。近代古文家、诗人吴恭亨曾说:“曾文正联语雄奇突兀,如华岳之拔地,长江之汇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 对曾氏之联语评价不可谓不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0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
弘扬民族精神!大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陕西宝鸡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11-1-12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深圳
十六字令
                                                                                                
茶。
香气袅袅飘万家。
茶文化,
国粹誉中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