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51465|回复: 0

[文化遗产] 广西北流南部乡镇“年例”杂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3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湛江
广西北流南部乡镇“年例”杂谈

一方水土一方民俗
俗言: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更有一方民俗。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继而是元宵节。然而,在与粤西地区毗邻的广西北流南部乡镇,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这里特有的习俗——“年例”。
北流市的白马、大伦、扶新、六靖、清湾、石窝、平政等几个南部乡镇,圩镇和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一个村子、一个圩镇每年都在一个固定的日子举行,主家称“做年例”,客人称“吃年例”,在外地称“庙会”。
过了农历正月初一,“年例”便开始陆续登场,一直持续到二月底,个别地方则延续至三月中旬。不过,大多是在元宵节或元宵节前后。过去,贯穿整个“年例”的大都是迷信的活动。人们热办“年例”,意在庆祝开年,迎春接福,并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在“年例”开始前,各家各户就已经准备了鸡肉、猪肉、鱼做成“三牲”供菩萨享用。“年例”的夜晚,各家各户都集中在一处一起拜神,然后大放鞭炮。“年例”的早上,菩萨出游巡门,人们抬着菩萨挨家挨地走,还跟着个道士,到了一家就手舞足蹈,念念有词,陪着菩萨共舞,十分滑稽热闹。这一天还会有许多其他节目,如木偶戏、舞狮、看大戏、放烟花、抢炮头等等,往往是通宵达旦地闹。
“年例”当日,入圩镇路口或村口或牌楼高搭,沿路彩旗飞舞,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每家每户都各自忙碌准备着丰盛的美味佳肴招待亲朋戚友。不管来自远近,甚至不管认识或不认识,登门都是客,主人都会热情款待招呼茶饭,家家户户广延宾客,从早到晚乐而不疲地宴请亲朋好友,宾客随到随吃,人越多越体面。亲朋戚友聚在一起,豪饮海吃,人是一拨拨地来,一批批地走,主人家高兴,客人也开心。谁家客人多,门前停的摩托车、小车就多,主人的面子就越光彩。若是门庭冷落,则要被人看不起。
而“年例”过后,农人即开始春耕。当地农人以勤耕乐种为荣,忙过年更忙农田,闹“年例”更闹春耕,年年如此。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年例”在北流南部乡镇盛行,但北流中部、北部和北流城区就从没有做“年例”的习惯。

源远流长话“年例”

追溯“年例”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已有了相关的记载。史料记载,“年例”最初是由粤西地区兴起传入,源于明代,到清代已在北流南部十分流行。现在粤西地区茂南、茂港、化州、电白、高州、信宜等地方以及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也都有过年例习俗。
“年例”实际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以及祖先迁徙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传统的“年例”的主要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过去的“年例”本质是一种迷信活动,即便是现在“年例”形式,也仍带有一些迷信色彩。文革时期,“年例”曾被当作四旧被禁止。直到改革开放,北流南部乡镇的圩镇和农村又恢复了做“年例”的习俗。
“年例”作为一种自古沿袭的民间习俗,它表现的更多的应是优良的民间文化传统,独具地域文化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部世界接触的程度加深,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者越来越多,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年例”的时代气息渐浓,内容翻新、形式多样、千姿百态,除舞龙、做大戏、木偶戏、抢炮头等传统“年例”庆祝活动外,还有歌舞文艺晚会、粤剧演出、烟花晚会、魔术杂技、狮舞、彩车巡游和粤西“飘色”等。同时,篮球赛也是“年例”的重头戏,日渐赋予“年例”新的内涵。近年,各地电视台的记者都闻风而来,采摄“年例”活动的镜头。大伦镇的“年例”活动还上过广西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和香港本港台。
虽然北流南部村村几乎有“年例”,但一般镇上的“年例”是最热闹的。由于,镇与镇之间的“年例”又都不同期,你方唱罢我登场。如石窝镇是农历正月十一,六靖镇是农历正月十五,大伦镇是农历正月十六,清湾镇是农历正月十七,平政镇是农历二月初一,白马镇是农历二月初二。因而,“年例”往往是汇集十里八乡的两广群众,热闹非凡。“年例”刺激了消费的增长,尤其是拉动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年例”期间,圩镇的消费剧增,农贸市场、商店、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年例”商品,琳琅满目。圩镇上,吃喝玩乐样样皆有。“年例”增了人气,添了商机,当然大受当地商家的欢迎,所以镇上的商家、乡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会踊跃出资赞助“年例”活动,少则三、五十元,多则一、两千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