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紧密型医联体试点建设,为社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我市城北、城南、陵城3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由市直3家公立医院进行托管,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医联体内人员、业务、财务统一管理。市人民医院与城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成效显著,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学科,增设康复治疗部和住院部,让患者在市人民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既方便患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又减轻市人民医院医疗资源不足的压力,实现了共赢。市医院正在准备扩大中心康复医学科住院部,使之病床达到70张,并且增设中医馆,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惠及广大辖区群众。加强医联体内管理,严格托管协议,不断改善社区条件,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服务质量,发挥依托优势,服务社区,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加快发展三二医联体建设。我市出台了《北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流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北政办函【2017】182号),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在自治区和玉林市范围内由三级医院牵头联合县级医院按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和服务衔接原则组建医联体。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联合北流市人民医院;玉林市中医医院联合市中医医院;玉林市妇幼保健院联合市妇幼保健院组建。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与北流市人民医院组建紧密型三二医联体,这意味着首家三二医联体落户北流,红十字医院与市人民医院实现人员、设备、资源共享及责任共担、目标考核,逐步建立健全双方分工协作工作机制、激励和风险共担机制,能有效改善。
4.推进远程医疗建设,形成良性就医格局。我市为充分利用上级医院优质资源比较集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卫生资源的整体优势,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运用“互联网+医疗”技术,整合全市医疗资源,通过“39互联网医院”合作平台,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和远程培训等服务,基层医生可以与上级医疗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视频远程会诊,为患者提供及时、优质、便捷的诊疗服务。市人民医院应用中国数字病理远程诊断与质控平台,邀请北京、上海知名病理专家开展远程病理诊断,截止目前,市人民医院完成远程会诊224例,远程病理诊断530例,远程教学查房159场,远程门诊56例,目前,我市对外可与全国上千名国内顶尖专家和北京协和医院等25家知名医院、对内可与全市23家镇卫生院和5家民营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合作,全市已形成“小病首诊在基层,大病上到大医院,康复治疗回基层”的良性就医格局。2018年,市人民医院为贫困患者提供免费的远程查房96多例,使更多的贫困患者享受专家的诊疗福利。
(四)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18年出台了《北流市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规范(实行)的通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医院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优质诊疗服务,鼓励、引导病人按照规定合理就诊,有效地引导病人合理流动,促进卫生资源合理,利用县级公立医院与上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便捷的转诊通道,县级公立医院要为基层转诊患者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鼓励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村卫生室或镇卫生院或社区就诊,患者在市级医院治疗好转后,转到当地的卫生院进行一般的治疗及康复治疗。目前我市基层卫生机构上传病人 435人,县级公立医院下转病人 230人 ,县域就诊率 92.8%。 真正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有效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目标。
二、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
(一)推进现代医院试点管理,健全医院治理体系建设。我市出台了《北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流市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北政办〔2018〕22号),强化公立医院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快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医院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卫健委、自治区、和玉林市《关于开展制定医院章程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不断加强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医院管理。北流市人民医院、北流市中医院、北流展仁堂大鹏医院作为医院章程试点医院,各试点医院正在出台医院章程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通过引动内源发展,实现质量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专科建设抱团式发展、院内信息化建设常态化、完善绩效管理等举措,改善就医环境,同时了跃升了管理的现代化。
(二)落实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落实财政补偿机制。我市已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补偿工作。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等途径,补偿我市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按照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补偿80%,财政补助资金20%,财政补助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和县财政按6:4的比例承担,2018年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财政补偿到位率93.2%。市直3 家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按进货价销售,不得再实行加价销售。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补助,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
(三)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全面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我市根据医院的功能、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科学合理确定人员编制。经北流编办核准,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新进人员全部实行公开招聘,择优聘用。
(四)科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我市出台了《北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落实2018年医疗费用增幅控制目标工作的通知》,设定我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控制目标11.8%。截止目前,我市医疗费用控制为9.39%。
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一)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保基金调控引导作用。我市认真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价局 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按病种收付费工作的通知》(桂价医〔2017〕76号)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医保基金收支预算。我市公立医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模式,市直公立医院正在开展按病种、床日、DRGs等医保支付方式确定的127个病种收付费。目前,市人民医院眼科白内障手术率先实行了按病种付费,市中医院落实盆腔炎、输尿管结石、乳腺良性肿瘤共3个病种。
(二)县域医共体内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几率和风险分担机制情况。我市人民医院与民乐镇中心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及责任共担,逐步建立健全双方分工协作工作机制、激励和风险共担机制。
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
(一)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费用。我市公立医院严格按照药事管理委员会审定的程序,医院使用的药品,通过自治区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进行集中分类采购,按照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采购。高值耗材严格按照广西省中标采购中心的要求采购,医疗常用耗材及检验试剂基本上都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药械采购平台上采购。
(二)落实药品采购“两票制”。我市积极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我市2017年9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中全面推行“两票制”,公立医院的药品、医用耗材全部通过自治区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进行阳光采购。
五、改革推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救助补偿机制,建立流浪精神人员、孤寡人员、残疾人、五保户等特殊人群医疗救助补偿机制,减少不良欠费,降低医疗成本。
2.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后,因物价上涨等因素,财政差额补贴不能满足医院需求,不利于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新技术项目的开展。
3.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完善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管理制度,合理平衡控制费用增长与应用新技术的关系,确保医院财务正常运行。
4.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议政府在确保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前提下,能充分考虑到医务人员待遇,由医院根据实际确定公开招聘人员方案,招聘到合用人员又能够留住人才。
5.远程医疗服务中,现在卫生院主要以远程教育为主,很多远程会诊、远程查房等业务开展较少,其中一个原因是收费没有统一的标准。
6.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除城北社区与市人民医院较成熟外,另两个紧密型医联体业务方面还有待提高。
7.多数急危重症,疑难病人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和手术后的康复病人,转到县级及乡镇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的却非常少,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沟通不到位,缺乏统一的指挥运作。
8.分级诊疗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有部分人群对分级诊疗政策的认识不够深刻,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六、下一年医改重点工作
1.将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控制目标11.8%以下。
2.做好制定医院章程试点工作,加强监管,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公立医院章程有效推进,使医院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
3.继续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医院决策机制。
4.推进县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5.北流市人民医院为北流区域医疗中心,定位为三级综合医院,为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各医院财政投入,支持医院十三五规划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6.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市直3家公立医院要选拔优秀人才定期到医共体托管医院去开展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工作。镇卫生院派医护人员到上一级医院进行进修、培训学习。
7.加快妇幼保健院托管陵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