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58233|回复: 0

[北流姓氏文化] 风骨耀千秋。玉林廖姓中的忠勇名将,曾令侵略者闻风丧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7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湖北黄石
廖姓图腾

【释义】廖姓图腾上“羽”是鸟类的羽毛,羽之下人字代表两只翅膀,在人字交叉上端之小圆圈,有如画凤点睛。人下三撇是凤尾,左边添上龙爪,有“龙凤呈祥”之意。若将“羽”字挪到人字上面,图腾就像一只逼真的凤凰鸟。



76b2852776f0126e9e3d548054c74c3b.jpg
得姓始祖

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廖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90ca1885a9d0890e38ec48a1f82659fc.jpg
得姓始祖廖叔安。

廖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廖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66160人。

(注:由于廖姓族人外出生活、工作、定居等原因,其本人户籍不在玉林,所以玉林市廖氏宗族人口统计数与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数有所不同,但结论没有矛盾。)


语言习俗

玉林廖氏语言有二:一是客家话,二是桂东南粤语方言。


宗规家训


2306b904cfe97d7e6c979fb3dcd9e40f.jpg

廖氏宗规家训切于伦常,多从日常入手,朴实无华。要求子孙遵乡约、惩不孝;正闺门、端豢养;完正供、息争讼;厚宗族、务积德;勤职业、尚节俭,认为这是“人生立身、行已、持家、善世之务”,子孙必须恪守。


廖姓渊源


c29dca75b3b9f0a3fd241dd99313b528.jpg

廖氏发源地——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蓼山。

廖姓起源有二。其一,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记载,帝颛顼(黄帝之孙)有个后裔叫叔安,夏王朝时被封在廖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部,湖北省枣阳县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为侯,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由于廖叔安为始封国君,故被尊为廖氏始祖。春秋时,廖国为楚国所灭。其二,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之子伯廖于古飂国之地,在今河南省唐河南边的湖阳镇,春秋初灭于楚国,其后遂以祖字命氏。


廖叔安的后裔,传至廖兰芝的第三子廖光景(翰林学士、曾任宜州刺史)时,在唐朝迁移江西并立为始祖。廖光景生有9个儿子:文广、文兴、文举、文福、文亮、文禄、文用、文明、文峰。传至廖文兴之子花公时,从江西迁往福建省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市(今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玉林市的大部分廖氏是福建花公后裔。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玉林廖氏肇始于元末明初,先由江西宁都、雩都,福建的汀州、上杭、永定,移居广东的大埔、梅州、惠州、兴宁、潮州、永安和广西的宾阳、武宣、贵港、灵山,再迁来玉林。繁衍至今,多的有35代,少的有12代,总人口约8万多人。溯其宗源,主要是属廖光景之后裔。廖光景讳德登,翰林学士,原籍江西宁都,竖有石碑在江西宁都留记。

一、玉州区、福绵区、玉东新区三地廖氏

玉州区、福绵区、玉东新区有廖姓人口3300多人,居住较集中的一是玉州区仁东都监塘、城西莲塘、南江白头塘;二是福绵区樟木新发村、中村,新桥运车岭,福绵马头岭,成均甘冲,沙田砥柱;三是玉东新区名山石棠凤凰塘,茂林镇陂石村垌心、金谷社区、鹿峰社区。共12个乡镇(街道)。

二、兴业县廖氏

兴业县有廖姓人口4600多人,分布于5个镇13个村27个屯。居住较集中的是城隍镇陈塘村,高峰镇集义村、龙文、罗排、大同、新河、黎江桥,蒲塘镇洋陂村、三湾村,葵阳镇新荣村、四新村等。

三、北流市廖氏

北流市廖氏主要居住在22个镇(乡)125个自然村,大多是明末清初从广东茂名、高州、化州迁居广西北流县卞二里冲表,也有部分是清末从相邻的容县、陆川县迁入。以廖法海为始祖的廖族后裔主要居住在六靖、清湾、石窝、六麻等镇(乡)。

四、容县廖氏

容县现有13支系廖氏繁衍,人口约5000人,分布在县内的黎村、杨村、杨梅、灵山、六王、松山、县底、十里、浪水等乡镇。容县廖氏多为福建花公后裔,其中,黎村坡头廖扶音和杨梅河口廖扶义支系约有4000人左右,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之一。

五、陆川县廖氏

陆川县廖氏在陆川各姓氏人口数中排名第27位,有10000多人,分布在13个乡镇29个村。从来祖看,现居陆川的廖氏有5支:一是廖肇绪从福建莆田珠玑巷先迁入广东化州合江新圩梧村,后再迁入陆川县南各处,有7800多人。二是乌石镇石板冲始祖廖守望,从福建迁来,有1900多人。三是沙坡镇白马村廖彩鸿,从广东化州迁来,有300多人。四是沙坡镇沙坡村廖仁寿,从广东廉江迁来,有100多人。五是珊罗镇六燕村马路圩廖玉定后裔,从玉林石堡桅平岭迁来马路圩,有80多人。

陆川廖氏以廖肇绪后裔为最多。廖肇绪名楼山号晚郎又曰六郎,谥肇绪,乃武威郡廖光景第23世孙。

六、博白县廖氏

博白县廖氏主要分布在19个乡镇,总人口有53000多人。廖氏入博共有5个宗支:大垌绿罗村廖仁凤支系,大桐石龙村廖朝江支系,凤山庞丁村廖宗泰支系,菱角石柳村廖万一郎支系,宁潭镇宁潭村廖继尧、廖继宗支系。在5个支系中,除菱角石柳村廖万一郎支系外,其余4支均为廖玉琛(廖万二郎)的后裔。福建花公后裔廖玉琛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从福建省上杭县迁居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后因常受到外贼骚扰,环境恶劣,1371年廖玉琛再迁到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今广东廉江市)石水村(古称赤水)。目前廖玉琛的后裔分布在广东廉江,广西北海、防城港、玉林。博白县的绝大部分廖氏是廖玉琛的后裔。


家族名人


b3cc2636826c74ad34b1fec73907f280.jpg
廖磊

廖磊(1890—1939),陆川县清湖镇永平廖右村人,1908年赴桂林入广西陆军小学,1911年转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参加武昌起义。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投湘军赵恒惕师任连副、连长、营长、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四师少将副师长兼第三团团长,第三十六军第一师师长,第三十六军副军长、军长。蒋桂战争时辞职去香港。1929年后回广西投新桂系反蒋,任“护党救国军”前敌指挥部参谋长,第七军副军长兼第二十一师师长、军长,广西航空学校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廖磊率第七军北上抗日,期间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任安徽省主席。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建立大别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任鄂豫皖边区游击总司令。1939年10月23日因脑溢血逝世于安徽,追晋二级上将。


廖百芳(1887—1954),容县杨梅镇河口村人,广西第一条铁路来合铁路(合山至来宾)建造者,“新桂系”的引路人。年幼家贫,努力读书,先后考取容县师范学堂、梧州政法学堂,参加过辛亥革命,1912-1922年先后在容县明伦女子学校以及平乐县、陆川县、梧州市等地任教员。1922年秋,任滇桂联军总部秘书长,1923年兼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咨议员,1924年任广州卫戌总部秘书长兼大本营咨议员,1925年任清远县县长,1926-1929年任李济深待从秘书(当时李济深为广州政治分会主席,广东省主席,第八路军总指挥)兼广州政治分会文书课主任秘书长,1929-1931年流寓香港,组织《香港时报》《香港超然报》,专以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为事,结果被国民党中央开除党籍,国民政府明令通缉。1931年,廖百芳任西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旋调审计处协审。1937-1938年任广东电白县禁烟委员,广东被日侵略军陷落后,回桂任容县政府秘书,1939-1943年任广西省政府秘书,1943年调任重庆国史筹备处,采访兼汇编党史。1946-1949年被选为广西省参议员,1954年在家乡河口村去世,终年67岁。


廖梦麟(1902—1972),陆川县清湖永平廖右村人,廖磊弟。孙中山领导护法战争时,其大哥廖磊率部参加,其遂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习武。毕业后,在南宁进入军队,初任参谋,继而营长、团长。1930年,廖磊任第七军长屯驻柳州时,他转入第七军。1938年秋,随第七军团北上抗日,曾参加淞沪战役、台儿庄外围战、徐州战役、武汉外围战及大别山抗日游击战等抗日战役,积功升少将师长。后辞军职回乡,1946年,出任陆川县政府参事。1949年国民党军败退,解放军临境,他协助当地为解放军筹措给养、物资,并协助动员房主借用清湖街“自兴庄”三进铺十八间房屋储放军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誉为“开明绅士”,被选为陆川县清湖区人民代表。


本姓人自评

三国蜀将猛廖化,杀敌一马总当先;元朝善人廖均用,仗义疏财成美谈;廖刚父子禄万旦,力保两宋抗金顽;明末四川扫地王,廖惠起义实维艰;呜呼仲凯遭暗杀,至死不渝为国家;廖氏英杰代代出,今朝子孙应勤勉……



我廖姓自古以来就是名门著姓,廖氏先人的勇气与智慧、艰辛与奋争,缔造了廖氏族人的精髓骨血;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与扬弃,使廖氏族群越发雄健伟岸、铁骨铮铮。这种深厚的文化滋养,成为廖氏族群几千年来奋力拼搏、慨然前行的精神源泉。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廖姓人所到之处,披荆斩棘,葺旧图新,不论士、农、工、商、军,都乐于献身开拓、敢于创新进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先人的言行道德、高风亮节,为我们廖家人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家教和精神内核,我们廖氏后人定当努力学习先人们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继续奋力拼搏、慨然前行。(博白廖氏族谱修编顾问  廖海风)


专家点评

前几年,我和玉林市政协原副主席廖佳章到福建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经福建上杭县古田村时,参观了古田会议旧址——廖氏宗祠。该宗祠砖木结构、杉柏参天,当年,毛主席借助这方宝地召开会议,制定八个决议,明确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党和军队。古田会议是党和军队建设的里程碑,因此也可以说,古田村廖氏宗祠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地。同时,它也是两广廖氏族群从上杭、宁化再次南迁的始发地。



玉林6万多廖氏族群,大多从闽粤迁徙而来。千里流徙,锻造了廖氏族群武威望重、崇文尚武的品格。民国初期,容县籍廖百芳口才超群,文章盖世,被孙中山任为大元帅府咨议员。后他历任县长、广西省政府秘书、省参议员,创办合山煤矿,为发展广西作出贡献。而陆川籍的国民党陆军上将廖磊,保定军校毕业,历任营、团、师、军长和集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他率部驰援淞沪会战,在台儿庄战役中粉碎日军南北夹击。兼任安徽省主席时,重用抗日志士,与新四军协同抗日,战功卓著。后因积劳成疾,在前线病逝。共产党、八路军周恩来、朱德敬送挽词:“星损东南长淮柱折,耗传西北燕赵悲歌”,高度赞扬这位抗日忠勇名将。



廖氏族群不仅武不屈,而且文不惊。武功救国砺雄师,历代多贤承祖训,秉承清代廖冀亨《求可堂家训》遗风。他提出“四戒”“四要”“四慎”,字字珠玑,影响久远。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廖氏后人传承遗训,热心公益慈善。博白商人廖晋泽,捐资助学100多万元,还免费提供食宿,举办国学教育,培训学员2000多人,一时传为佳话。正如廖氏祠联:“慈孝友恭,一堂吉庆;诗书礼乐,满室荣华”。(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秘书长 赵彦行)


武威望重 传世无穷

自黄帝统一华夏族起,由廖叔安世系、伯廖世系和其他因素形成的廖氏世系所组成的廖氏族群,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等方面,处处闪烁着光辉。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云:廖氏之后,将愈繁愈远,诗书礼乐悠然不替矣!


南宋丞相文天祥曰:自唐至今,蛰蛰浩繁,英髦迭出,宗风远振,所居各得其所,传世无穷。且能以诗书为业,忠厚为家,自可搏鹏程于万里,驰骥足于康庄,非廖氏子孙其谁欤!


廖氏能得到欧阳修和文天祥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廖氏自古以来就是名门著姓。汉代著名教育家廖扶,三国车骑将军廖化,南北朝名士廖冲,五代天策府十八学士廖匡图、决胜指挥使廖匡齐,南唐监察御史廖凝、大理评事廖澄,宋代工部尚书廖刚,明代开国大将军廖永安、廖永忠,清代文学家廖燕、户部侍郎廖腾煃、工部尚书廖鸿荃、礼部尚书及军机大臣廖寿恒、学者廖元度、工商巨子廖树衡,民国时期革命家廖仲恺、抗日名将廖磊,当代的廖承志、廖汉生、廖锡龙等,都是廖氏族人中的杰出代表,是廖姓氏族的荣耀与骄傲。


历代多贤承祖训

“武不屈、文不惊,须立丈夫志气;威可畏、仪可象,乃为君子规模”,这是廖氏宗祠“武威堂”的堂联。


廖崇德是廖叔安第七十九世孙,唐贞观十四年(640)明经及第,先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后擢升为宣州刺史,在任期间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他在中华廖氏发展史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后裔在当今世界廖氏总人数中占50%以上,约有三四百万人。廖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也成为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玉林市的大部分廖氏也属武威堂后裔。


据记载,从隋王朝(581-618)至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近200年间,武威堂廖氏都有族人官居要职,家族显赫。随后的一千多年历史中,一代代优秀廖氏族人的言行道德、高风亮节,也为廖氏家族树立了良好的家风。


廖氏家训以清朝廖冀亨《求可堂家训》最为著名。廖冀亨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授江苏吴县知县,以为官清廉著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廖冀亨在任三年,不贪私利,整顿史治,不惧权贵,执法公正,亲民爱民,踏踏实实地为百姓谋利益,深得民众拥护和爱戴。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廖冀亨被罢官抄家时,官府仅搜得19枚青钱,因此,人们称他为“十九青钱大清官”。廖冀亨过世后,为感其恩德,吴县百姓建造百花书院祭祀他。廖冀亨教育子孙也有章法,有《求可堂家训》及诗文传世,他要求子孙以读书和立品为先,提出四戒:戒使性、戒赌博、戒贪酒、戒游手。提出四要:要勤俭、要谦虚、要慎言、要和气。提出四慎:慎交游、慎起居、慎闺门、慎祭祀,要求子孙必须恪守。

武功救国砺雄师

三国廖化以果敢刚直著称,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西晋廖子璋武功镇国,当代廖仲恺一家三代四人为国为民留美誉,抗日名将廖磊是廖姓氏族的荣耀与骄傲。直至当代,由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特别推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名录”收录的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重大贡献,在1955~1965年间被授予或晋升军衔的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60名少将中,就有14位廖姓将军……


从古至今,廖姓族人以武救国之人灿若星辰,文武英贤人才辈出,成为了廖氏族人的一大特色。他们为国家繁荣昌盛,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仅是廖氏家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华夏子孙后代学习的楷模。


玉州区廖氏先祖廖监元在北宋年间,职掌千户,是一个武官。宋仁宗皇祐年间,广西侬智高起兵反宋,狄青南下宾州(今宾阳)出征。廖监元是南下的将领之一。在宋军夜袭昆仑关和归仁辅两军决战的战役中立下大功。宋军镇压侬智高之后,廖监元又率领一支人马征剿灿景岩一带的侬智高残部。叛乱平息后,廖监元作了寨官,并在宾阳定居下来,繁衍子孙后代。后人因廖监元平息灿景岩造反军有功,便将“灿景岩”易名为“廖平岩”。廖监元从山东青州移居广西宾阳,至今已经900多年,廖监元的后裔,是广西廖氏人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除宾阳外,还广泛地分布于广西许多县、市,迁到省外和海外的也不少。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都监塘村、城西街道莲塘村等廖氏支系都是廖监元后裔。


同为廖姓后人,出生于陆川县清湖镇的桂军抗日名将廖磊也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廖磊及所属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是桂系的擎天柱,可在面临着国难之时,正如廖磊他在病中清醒时的遗言:吾乃军人,治军久矣。抗战以来,一心杀敌报国,别无他念。在驻防柳州期间,廖磊多次要求,所有单位“立即行动起来,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抗日宣传”“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时刻听从国家召唤,奔赴疆场杀敌!”。他还亲自给柳州各单位职员及驻军军官作题为“倭奴亡我之心不死”的报告,号召“不忍坐视亡国,不甘沦为亡国奴”的国人,“誓同心一致,与日寇血战到底!”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廖磊任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率第七、四十八两军北上抗日。1938年,廖磊再率部北上,据淮为守,驻节合肥,多次率部向皖东出击,不断歼击日寇,使皖中、皖西的局势得到稳定。在武汉保卫战中,廖磊以大别山为依托,在黄梅、广济地区构筑工事,顽强抗敌,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使其不能越过一步。在此期间,廖磊仍不忘动员广大民众投入抗日战争。1939年10月23日,廖磊因突发脑溢血病逝。当时抗战正酣,廖磊至死都在惦记着抗战:“我不行了,希望你们努力抗战,莫让日寇窜进大别山。”这样的一句临终遗言,充分展示了他摒弃民族内部矛盾、希望祖国齐心抵御外侵的军人气节。


在玉林的廖氏族人中,还有一位新桂系的引路人——廖百芳。他是容县杨梅镇河口村人,以文章盖世、口才超群著称,曾先后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咨议员,廖仲恺、李济深侍从秘书等职,常在报刊著文抨击军阀乱政、佞臣当道等时政流弊,被当时人称为“沙胆廖”,廖仲恺称赞他“赛过十万甲兵”。1932年10月,他以众筹的方式修建了广西第一条铁路,在广西铁路发展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传家有道起人文

百年燕翼惟修德,鹏程万里在读书。廖氏作为中国一大姓氏,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人才辈出,不胜枚举,且廖姓名人横贯政、经、文、史等领域,这与廖氏族人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


自古以来,大凡廖氏族人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有廖氏的宗族教育机构,许多族人较多的地方都建有书院,如江西定南的莲塘书院、广西宾阳的丰山书院等。据廖氏族人介绍,在过去,即使是只有一二十户廖氏人聚居的小村子,一般也办有私塾。廖氏人聚居村庄的私塾多数是宗族兴办的。如容县“坡头廖”于清嘉道年间,就在村中水井麓建立了第一间大馆书房,容县才子王维新(清末著名文学家)曾到此作巡回式讲学数天,学风充沛,当地廖方张、廖启麟两人因之成名。后来,“坡头廖”又在大园背建第二间大馆书房。及至廖平可祠建成后,廖方张借祠屋为第三间大馆书房,并亲执教鞭。廖方张过世后,族人廖光枢、廖华柱相继执教,或聘教师讲学。民国时期,族人廖华清仍就祠办小学多年。到地方建设时,借祠为大同乡中心校,开高小两班,后来当地廖氏族人为方便,都向珊萃学校求学了。


进入20世纪50年代,学校都改由政府官办,廖氏之宗族教育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如今,廖氏族人已经清楚地看到:要想进一步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族人的文化素质,于是对族人在教育方面的要求和扶持就更高了,很多地方实行多种渠道办学,廖氏家族也成立了奖学基金会,如早在1996年4月23日,广西北流市廖氏奖学基金会就已经成立了。基金会对勤奋学习、成绩优良、能考上公办且国家承认学历的中专以上学校深造的有志青年给予奖励和资助,解决了很多廖姓族人的实际困难问题,这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都是有益的美举。


在宗族人文教育的影响下,廖氏后人热心公益事业、扶持教育事业及资助贫困族人的事例层出不穷。如博白县沙陂镇廖晋泽资助贫困学生34万元,支持浪平村委会建设10万元,投资100多万元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国学教育培训学员2000多人。博白县菱角镇石柳村廖华在事业有成之后,热心慈善事业,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于2013年5月成立了广西三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博白县三桦石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就地处他的家乡石柳村,以“生态经营,园林种植,扶贫开发,讲究效益,共同致富”为宗旨,奉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方针,积极构建“党建+扶贫”的发展模式。博白县菱角镇5个贫困村和三桦公司开展注资合作,在三桦沃柑产业的带动下脱贫致富,走出了菱角镇独有的特色沃柑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