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本帖最后由 韦权才 于 2022-6-30 11:37 编辑
谚语、俚语、俗语虽然通俗易懂,低调内敛,但是它内涵丰富,基本囊括了本地的民风民俗、为人处世、生活经验等等。时至今日,这些谚语、俚语、俗语依然指导着我们的生活。。。最近听过一句俗语“娶了新妇死了仔”我想它大概是指娶了新妇忘了爹娘吧。其实,这句话所指的对象是指娶了新妇的儿子,意思是说,儿子娶了新妇之后就不再关心自己的亲爹亲娘了。在农村,从老年人口中也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顺口溜“花喜鹊,尾巴长,娶了新妇忘了娘;花喜鹊,好牛逼,娶了媳妇忘了爹”哈哈,说白了,这句话的出现就是为了讽刺儿子婚后的忘恩负义和不孝行为的。
我们传承家乡方言,是因为它具有有趣的内涵和哲理。。。“娶了新妇死了仔”儿子娶了新妇忘了父母,不孝敬父母的没钱沦、反骨仔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北流某银行上班的某某,不久前在市区里买了一套商品房。娶了个漂亮的同学做妻子。小两口的日子虽然不赖却也挺紧凑的,尤其是妻子霞在学校里任教,更是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一切家务都由丈夫打理。
一天,住北流镇某山村里的婆婆来到了城里,为让他们减轻一些负担,便承担了一切家务。
也许是日久生厌吧,媳妇儿渐渐对婆婆厌烦了起来。
于是和男人商量,叫婆婆返回农村老家去住。开始时,丈夫硬是不肯,毕竟是自己的亲妈,年纪大了想让她在城里多享享福。无奈斗不过媳妇。媳妇说:“今晚,我假装嫌你的菜做得不好吃,而你要坚持说你的菜烧得很好,我们假装这样争执,来请她老人家公断。如果她说你烧得好,我就赶她出门。如果她赞同我,你就请她离开。”
商量已定,晚上夫妻俩就依计行事。先是夫嫌妇怨,继而双方大打出手。最后,媳妇转向家婆说:你认为你儿子烧的菜怎样?”
老太太十分机智地回答说:“我刚来这里不久,还吃不出味道的好坏,等我再吃几个月后,再作评判吧!”
丈夫窃喜,媳妇儿感到像哑巴吃了黄连,老人也只是暂时稀里糊涂地有了着落。可谁也保证不了,为儿子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婆婆今后的命运是不是又会沦落到无依无靠一直到孤独终老?
“娶了新妇忘了娘”,只不过是作为父母的一点点怨言而已。试想下,父母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娶得贤惠女子,嫁得如意郎君呢。但是,无论夫妻如何恩爱,也不能忽视了对父母孝敬,否则就枉为人了。
就在我们村某组,有个篾二公,生有4个仔,人人叹其好命,多子多福嘛。二公却说:福字写在棺材头,大家都话养仔好,其实你见我好,我见你也好。大家都好。大家都唔知我的儿子们有多好?。。。
这个篾二公,今年大年初一,邻居来恭喜发财,祝他身体健康,万事胜意!二公说,木成讲咯,三十晚都没有一个叫我喝酒,越想越恼伤(伤心)。邻居说,你原来那个细仔不是挺有孝心的吗?二公说,本来细仔老四对我都几孝顺嘅,可惜最近他死咗,果滴死仔,养他有嘿用咩,养大便是老婆的了,正宗反骨仔!邻居惊诧,连忙制止他说,你细仔好好的,刚才我还看见他在陪老婆呢,怎么讲他死了?二公更加来气了,他结婚后就死了,你唔知“娶了新妇死了仔咩?”。。。
人们用“娶了新妇死了仔”来形容那些娶了老婆就把父母撇在一边的人。
父母省吃俭用,为儿为女操劳一生,辛辛苦苦,帮儿子娶老婆,实属不易。可到头来,没有一个孝敬父母的,你说父母能不伤心吗?家和万事兴,莫忘父亲恩,家庭和睦,痴埋兴旺发达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北流侬,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这句话放在父母与子女身上,竟是这般贴切。
年少时,我们向往远方,走向远方,多像一片叶子,离开大树的怀抱。如此,怎么能说是父母不挽留我们呢,完全是自己选择漂泊的。
元代的徐再思也长期在外漂泊,在一个夜雨之夜,他写下:“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清代的黄景仁在一个风雪之夜,拜别老母去河梁谋生,无奈地写下:“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他们都有惭愧之情,都有过辗转难眠,想念远方亲人的时候。“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无论在外漂泊得有多艰辛,谁不是选择对父母只报喜不言忧。
这世上有多少人,当初选择漂泊时,从未料到漂着漂着,就越漂越远,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季羡林先生漂得更远,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他说他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是的,在他眼里,故乡的月亮永远是最明的,在他心中,对母亲的愧疚永远是最深的。
季羡林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他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日子并不多,六岁前同母亲朝夕相处,母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是饱经风霜饱尝苦难的见证,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六岁时,季羡林离开家乡,到济南投奔叔父,入私塾读书,从此长久离开了母亲。其间虽与母亲有过短暂的见面,但留的时间并不长。
“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这样一位母亲,没有文化,更没有大的本事,却给季羡林最无私的母爱,最温情的守护。
无论光阴流逝多少年,他都始终怀念母亲。母亲把拾来的麦子磨成面,再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给他吃。这些儿时给他解馋的好吃东西,他的母亲从没舍得吃过一口。
季老在“望九之年”,写过《赋得永久的悔》,在文中他抒发了对母亲的热爱、思念、愧疚、悔恨,几种情愫交织,碰撞出心底的悲哀。
他写道:“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季老年轻时,曾经暗下决心,笃誓大学一毕业,找到工作,就奉养母亲。
可是他还未拼搏出一番事业,远方的母亲就一天天老去了。母亲还没等到他毕业,就离开人世,永远地走了。他赶回老家,连母亲的遗容都没见上。
他不敢想象母亲这八年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一想到母亲生前一个人,孤苦伶仃,形单影只,而且又缺吃少喝,他就万分痛悔自责,无法原谅自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境况,痛心疾首,万千滋味,只有体会过才懂得啊!他一念到母亲临终前对爱子的思念,就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花喜鹊,尾巴长,娶了新妇忘了娘。”我们一定要教育好孩子们,不要学花喜鹊,要懂得感恩,莫忘孝敬父母。记得,常回家看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在当下,每一天都是父亲节、母亲节。
什么都可以等,惟孝不能也!。。。北流侬,你说是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