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34439|回复: 0

旧时北流的廉吏旧时北流的廉吏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09-10-23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旧时北流的廉吏
                        覃富鑫
  齐相管仲说,“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个廉字提到很高的地位,廉不廉,与国家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了。礼义廉耻做到了,社会国家要不和谐也难。只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切向钱看几乎成了大多数社会人士的主流意识。有些人只要能发财,什么伤天害理的枉法事也敢干;做官的如果不能大捞一笔,便被认为“迂”、“笨龟”、“没本事”。“做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正是一些贪官污吏的心态,“有权不使,过期作废”成了贪官污吏的座右铭,因此便有“迟捞不如早捞,少捞不如多捞”的紧迫感、岳飞说的“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被他们当作了屁话。,      回顾历史,北流的廉官可不少。旧时是易地为官的,北流人到外面做官,外地人来北流做官,其中不乏令人敬佩的佼佼者。北流论坛-北流铜州论坛$ \0 \+ w8 ]: D) Y2 P
  先说北流人到外地做官的。据《北流县志》,宋代山围人冼积中、坦中庸,在外为官,政声卓著,甚孚民望。坦中庸是个拙直的人,甚得朝廷倚重,任岭南监司时,主持查勘岭南郡守的不法行为。(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如此,坦中庸也是第一个进入古代名人视野的北流人。元代的庞森责己以严,“动必以古贤为法,尝手书《汉书•循吏传》于壁以自警”。循吏就是奉公守法的官吏,可见他要以循吏为榜样,县志称他“制行高洁,政尚宽仁”。清代梁天宗,任河阴知县时,“修堤捐赈,竭产充工。吟有‘与民剜肉生无怨,为国捐躯死亦甘’之句。”塘岸人刘传礼在昭平为官,捐资助学,由他主持修建的码头渡,被称为“刘公渡”;“岁饥,捐粟助赈,死者复施棺瘗(葬)之。”附城人王祈三,署浙江宁海县事,敢于碰硬办大案,拒收红包,“七十二县以王令为式”。附城大地头李士琨,贵为朝官,“立朝正直,临财无苟得,为官二十年,两袖清风,家不增产”。山围人冯璋原,历任江苏静江等县知县,“在任亏空巨万,变卖家产填之,不妄取民间一钱”。
  再说外地人来到北流做官的,清廉官员多多。《北流县志•宦迹篇》说,记载这些官员的事迹,“一一详述,庶使后之官斯土者,有所景仰”。明代洪武七年,常仕昭为北流知县,为民做了不少好事,死时财物只有一张毡,“闻者嗟叹不止”。景泰间,知县林超,辞官归去之日,“行李萧然”。宏治间,知县曾源海,往往捐出俸银,助地方修桥筑街办学。嘉靖间,知县黄幹,在任三年,在任上死时,“箧笥萧然”也就是箱笼空空的。天启间,知县卢绍祥捐出俸银,修葺官署……这样的县官,在有清一代也不少,如浙江阮正惠,道光间为北流县令,为官“清廉厚重,杜绝苞苴(红包)”。河南人张增祥,咸丰间为北流县令,后为桂平县令,身无长物,在桂平任上去世后,北流、桂平的官民自动赠金,助其家属扶榇回籍安葬。浙江人任玉森,光绪间为北流县令,兴革勤政,重视培育人才,捐俸银助建北流经古书院(在龙桥街),“莅任三年,两袖清风,去之日,攀辕遮道于邑城东门外”,县民还立了《去思碑》彰显其德。旧时有德于民的官员离开北流,有百姓拉住车辕塞路相送的,也有绅民送万民伞和供长生禄位的,如同治间湖南人杨彤寿任北流知县,他就得到了这种荣誉,因其勤政积德,惠及县民,绅众便给他送万民伞;又因他捐出俸银在城西承宣街建养济院(后来人讹称为盲济院),为盲眼人栖身之所。杨彤寿将离北流去宣化(南宁)任职时,那些受惠的瞽目孤贫,为了感恩,就供起他的长生禄位,初一十五焚香礼拜,祝其长生。+ s1 w* ]- d9 H; k/ p( p
  旧时的士子总是拼命往科举这条路上拥挤,跌跌撞撞,皓首穷经,无非为的获取一官半职,光宗耀祖。一旦获得功名,做了官,就是另一种人生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知府”的薪俸、补贴就是如此巨大数字,那么“贪知府”呢?不过,封建时代的官员,因为大多数人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浸染,不少人是洁身自好,砥砺名节的,这种人往往就成了廉洁的官吏,受到百姓的爱戴。有句古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草民无以为报,就唯有给清廉积德的官员树碑立传,送万民伞,立长生禄位等等,以表示众人对他们的景仰追思。而有大爱必有大恨,老百姓对贪鄙的官吏是恨之入骨的,“时日曷丧,予及尔皆亡”便是他们的心曲强音——写离题了,停笔!(圭江潮根据网络编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