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28425|回复: 7

忽悠高手们的大比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8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恶搞的段子,很佩服这些忽悠高手们,忍不住笑了半天,发出来于大家分享一下:

我的朋友在建设银行工作,昨天和我说了个她亲身经历的一个事:一天中午银行储蓄大厅里没有顾客,我正坐在存取柜台的窗口内发呆,这时一个女顾客走进大厅,来到我的窗口,她递给我一张纸条说是要取钱。我接过纸条一看,上面写着:兹派 xx 同志前往贵银行提取人民币十万元。下面落款是中共某单位。看着这极不规范的手写纸条,我立马肯定这是个骗局,只是觉得这个骗局也太“小儿科”了。

我正在犹豫是否要报警,突然发现这位女子的脸上神情恍惚,穿着也很凌乱。我意识到她可能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所以,我打消了报警的念头,把她交给了大堂的保安。大堂保安听我介绍完情况,就对那位女子说:你这张条子要提款,得先去街对面的派出所,找所长给你盖个章。那女子听了保安的话,想都没想就奔街对面的派出所去了。看到这一幕,我是打心眼里佩服这位保安,心里想:就冲他这聪明劲,没准哪天我就会嫁给他呢。   

过了午饭时间,大厅里开始忙起来,这时那女子又兴冲冲的走了进来,我和那个保安看了直感到诧异,要知道如今这派出所可是好进不好出啊。我们俩人赶紧问这位女子是怎么回事,那女子高兴的说,值班的警察告诉她,如今为了方便群众,办公手续简化了,你这条子不用派出所盖章就可以取钱。听了这女子的话,我不得不佩服这位警察大哥,谁说现在的警察素质差?你看这位警察大哥手法多纯熟,一个官腔就把这麻烦又给我们忽悠回来了,唉,不服不行。

这下我和那位大堂保安都没辄了,只好把这位女子交给了大堂的主管,大堂主管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迈后就问这女子:你取钱干啥?那女子说:买好吃的,好穿的。听了她的话大堂主管说:我们这是建设银行,在这取的钱只能用来盖房子,吃的东西是粮食做的,所以,买好吃的钱得去隔壁的农行去取,买衣服的钱要到对面的工商银行去取。听了大堂主管的话,这位女子又兴冲冲的走了。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我把我们大堂主管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又过了好一会,我们都快把这事给忘了,那女子又回来了。看着她,我和大堂保安还有主管全傻眼了,这真神了!我们问这女子怎么回事,她说农行的人告诉她,只有农民才能在农行取钱,她是城市户口,不能取。后来她又去了工商银行,在哪人家告诉她,这里是公行,你是母的不能取。最后人家还说,就你这贱人,只能去建行取钱。所以,她又回来了。

就在我们傻眼时行长来了,行长接过纸条看了看对我们说了声"瞎胡闹"。然后转过身对那女的和蔼地说,“同志,不是我们不接待,你是中央派来的我们级别不够,要取还得到央行去 ” 。额的神啊!如今这社会,可真是一个全民忽悠的社会,人人都是忽悠高手,这要想把一个麻烦忽悠出去可真够难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古代雷人的“好好先生”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其《古今谈概》一书中叙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东汉末年的司马徽是个出名的“好好先生”,他与人交谈时,从不谈论别人的不是,无论好事坏事,一概说好。有人问侯他:“近来身体如何?”他回答:“好。”有人向他诉说自己最近刚刚死了儿子,他回答:“很好。”他的妻子责备他:“别人认为你的品德好,所以才把难言的伤心事告诉你。可你为什么听说别人死了儿子,反倒说好?”司马徽听了妻子的话后回答说:“你这样的意见,也很好!”
  
  冯梦龙老先生真不愧是大家手笔,寥寥数语便入木三分地勾勒出了个毫无原则、圆滑世故的老好人形象来。故事风趣幽默且发人深省,让人读后在捧腹之余而又能有所感悟。
  
  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位好笑的司马徽先生所患的正是当前大家常常谈到的“好人主义”。像他这样的“好好先生”不仅古代有之,当今亦大有人在。这种人以孟子所倡导的“和为贵”为人生信条,“你好我好大家好”是他们的善良愿望。他们在生活中是“和事佬”,在工作中便往往是明哲保身者,遇事惯于“和稀泥”,不能旗帜鲜明地坚持原则。他们既想把事情办好,又怕得罪人。可结果往往是人得罪了,事情也办糟了。
  
  在工作中,“好人主义”的危害是很大的。这是因为许多“老好人”比较有才干,(上文中提到的司马徽先生就是一位颇有学识的儒士,他曾慧眼识英雄,把诸葛亮、庞统这一龙一凤推荐给刘备。)他们中的一大批人担任着领导职务,在各自的单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普通人患有“好人主义”对社会不会有太多的损害,可一位领导同志患有“好人主义”就不得了。作为“领头雁”,他(她)那无原则的“好人主义”,足以殃及整个单位,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文人与盗贼的五则幽默故事

文人与盗贼,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史上曾发生过一些很有趣的文人与盗贼之间的故事,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趁着月色赶豪门”
一天深夜,小偷钻进了郑板桥家的院子。郑板桥为官清廉并不怕偷,只是担心小偷碰翻了他的兰花,更担心小偷被小黄狗咬伤,于是在黑暗中“献”诗一首:“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偷听了吓了一跳,正欲躲藏,但听得郑板桥吟道:“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明白了,知道此乃暗示,便赶紧转身,郑也就接着吟道:“出门休惊黄花犬,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听了非常感激,便小心翼翼地爬墙出去,而且又听到了那个极亲切的声音:“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色赶豪门。”诗中体现了郑板桥对“梁上君子”的某种同情心和对豪门的憎恨。如此认真的叮咛,言辞之谆谆,也的确让小偷感到了一丝温暖。

“也堪将去教儿曹”
苏州有个老儒生叫沈文卿,家里很清寒。一天,他专心读书至半夜,忽而瞥见小偷进屋偷东西,又没偷到什么,就慢吞吞招呼道:“承蒙光临,送你一首诗怎么样?”于是即兴拈来朗声道:“风寒月黑夜迢迢,辜负劳心此一遭。只有破书三五册,也堪将去教儿曹。”小偷听了,苦笑着离去。

“世上如今半是君”
《唐诗纪事》卷四十六“李涉”条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也。”其豪首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春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李涉是中唐太学博士,“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长篇叙事,如行云流水,无可牵制,才名一时钦动。长庆二年(822)春天,他到江西九江看望他在那里当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时途遇盗贼写此诗,题为《井栏砂宿寓夜客》。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刘继兴认为,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那些“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盗贼们得此诗,如获至宝,用大量牛肉美酒馈赠,又两次拱手弯腰揖拜,并送李涉启程上路。
   
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的《李涉传》也详细记载了此事。

“分明一派西湖景”
到了明代,又有一个秀才遇上小偷,这也是个穷秀才。一天,他在私塾与学生授完课,回到家徒四壁的家中,饥肠辘辘的他正想做饭,当他揭开米缸时,只有数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
      
当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瓯粥想喝时,鼻子呼出的气将瓦瓯里漂浮着的几粒米粥吹得上下翻腾,此时,秀才诗性大发,便顺口吟了两句:“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可是吟来吟去,怎么也接不下去了。正当他捧着那瓯粥在破屋里踱来踱去想下句的时候,在他家已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于是脱口而出,给秀才续上了后两句:“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
      
秀才一听连说:“好句,好句。”
                     
“白天都不可能找到一分钱,何况晚上呢?”
有趣的是,外国也曾发生过文化名人与盗贼幽默调侃的有趣故事。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经历过一段极困苦的日子.那是他大学刚毕业时,他学的是法律,按理该当律师,但他对律师这个职业全无兴趣,一心要当作家。父亲劝阻无效,只好与他约法三章:给他两年时间让他试试看,如两年内不能成功,立即回头当律师,否则绝不再供给他一丝一毫的生活费用。转眼两年过去了,巴尔扎克并没有成功。父亲见他并不回心转意,也就说话算话不再管他,他开始负债累累,住在寒酸破旧的下等公寓里坚持写作。至于吃的,当然是最差的,但这难不倒他,每当吃饭时,他总要在空空如也的桌子上画上一个个盘子,并在“盘子里”写上“意大利牛排”、“法国奶酪”、“英国香肠”等字样,在美好的想像中狼吞虎咽。
   
也正是在这样一段日子,有个小偷半夜三更闯了进来,巴尔扎克醒了,知道这是小偷,但并不生气,而是静静地听着动静,听他在黑暗中摸索,累得气喘吁吁,挺心疼,于是就极友好地劝了一句:“别找了,亲爱的。我在白天都不可能找到一分钱,何况晚上呢?”小偷听了挺感动,竟然说了声“谢谢”,道了声“再会”,赶紧“打道回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一则令人心酸的黑色幽默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堪称黑色幽默之当代经典,录之如下:
    父子二人河边钓鱼。
  儿子忽道:“美国航母要进黄海军演了。”
  父道:“知道,不干扰我们钓鱼就成。”
  “爸爸,你思想麻木了”,儿子有些激动:“我真希望自己是一名军人,今年征兵名额就要下来了,我想去当兵,我要参军保家卫国,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敢入侵……”
  “啪”,父亲把鱼竿向支架上重重一放,有些生气地说:“家都保不了,你还说保国?你说说美国人能抢你啥?国家啥东西需要你保卫?”
  子:“我要保卫咱的土地……”
  父:“嘿嘿,你先说说你哪来的土地?连几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都买不起,就算买得起也只有70年暂时的使用权,还土地?等你有了土地再去保卫吧!”
  子:“美国想吞并我们…”
  父:“吞并了好啊---你不是天天想出国吗?你同学不也是一大堆想出国吗?吞并了把出国费也省了。”
  子:“被美国吞并了都白人说了算,中国人都成二等公民了。”
  父:“他美国选总统都是一人一票,要合并了咱中国,13亿华人对他2亿白人,谁说了算?”
  子:“美国人打过来,会颠覆我们的人民政府,我要保卫人民政府!”
  “什么?”当父亲的火大了:“你说你要保卫谁?政府?国税局?财政部?发改委?证监委?卫生部?药监局?房管局?规划局?计生办?城管?还是市委市府那些官老爷们?你如果想保卫这帮混蛋,你还不如现在跳进河里喂鱼……”
  儿子赌气地:“我想通了,如果美国入侵,我去给美国大兵开门带路!”

    黑色幽默不同于一般幽默的地方在于,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残酷,以及发人深省,因此,在它的苦涩的笑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愤怒。我相信这则幽默的作者也是爱国的,爱之深,亦怒之积弊多,但住房以及腐败问题,确实是需要我们这个社会尽快解决的,否则,会产生一定的离心力,真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这个民族就真的危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本帖最后由 老同志普洱 于 2010-12-28 11:09 PM 编辑

最有趣的一部古代文人笔记

北宋史料笔记中的代表作《渑水燕谈》中,有这样一则庄谐小品:有某位笔吏,拟为一贵侯作传。此侯早年以杀猪为生地,乃一屠户。倘若照直写之,似有所不雅;倘若回避不书,又恐有失真实。于是他便去请教—位叫胡旦的老笔吏。
   
胡旦告之曰:“可写‘贵侯早年操刀为业,即有主宰天下大志’,可两全其美矣!”
   
小笔吏为之叹服。
   

这位老笔吏真是妙笔生花,出语不凡。假使那位贵侯是员武将,恐怕老先生还要这样描绘之:“少时执刃,即令群猪丧胆;将军风度,其时已露端倪。”
01.jpg 在《渑水燕谈》中倘徉,常常可读到这样令人忍俊不禁的文字,亦可读到一些言近旨远,引人入胜的篇什。此书内容与文笔俱佳,读之可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正如宋人尤袤所说的那样:“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史料笔记,是古代的一种常见的文体。其内容大都是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以及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天文、历算、星相的记载等;有去伪存真的考订,更有入情入理的分析。这些古代的史料笔记都很有趣,最好看的当数洪迈《容斋随笔》与《渑水燕谈》,相比较之下,《渑水燕谈》更好看些,堪称可读性最高的古代笔记。
 
《渑水燕谈·卷九·杂录》中有一个故事《游僧》,揭露了江南某寺院让僧人扮成罗汉堂里的罗汉,装神弄鬼,骗人钱财的伎俩。这个故事说,江南某县郊野有个古庙,只因地僻山险,所以人烟稀少。一次,有位游方和尚到那古庙,便想出个吸引香客的妙法。庙里有500罗汉,他穿戴上一个罗汉的衣服、笠帽,拄着那罗汉的禅杖,下山到县城去剃头。剃时有意乱动,割破了头顶,这时他就解下了衣带,敷上了白药,并留下那禅杖作为抵押,约好日期叫剃头匠到庙里去,说将要送他一千钱相酬。剃头匠按照约定的日期去了,刚要进庙,看门人就扭住他殴打起来,说:“庙里罗汉丢了禅杖已半年了,原来是你偷的啊!”剃头匠说明了他得杖的经过,与看门的人一起去见方丈。大家感到很奇怪,于是一起打开罗汉堂,只见门上的锁已生锈,罗汉的座榻上布满了灰尘,好像很久没有打开门的样子。剃头匠审视那丢禅杖的罗汉,衣服、笠帽都是他所见到过的,头顶上还有割伤的地方,血渍和药敷的情况也和原先一样。罗汉座前有一千钱放在那里,都是些古钱,穿钱的绳子都快朽烂了。大家都惊叹起来。这件事马上传扬出去,于是天天都有施舍钱财的人来,这古庙也大大地兴旺起来。几年后,和尚中有人为钱财争吵,骗人的把戏才泄露出来。
 
《渑水燕谈·卷十·谈谑》里有一个嘲讽清谈务虚者的故事,很有趣。说是王安石变法时,有些士大夫很喜欢谈论水利。有一人说要抽干梁山的水,把它改造成农田。别人便问他:“梁山泊是古代的巨野泽,面积有好几百里,现在抽干了它的水来造田,如果一秋夏之间洪水汇集,把它们容纳于何处呢?”刘贡父刚巧在屋,不慌不忙地说:“这有什么关系,只要在梁山泊的旁边凿一个大湖,面积大小正好与梁山泊等,不就可以容纳那些积水了吗。”满座的人大笑,那个胡说要改造梁山泊的人,羞得无地自容。这个故事既讽刺了一些不学无术、不切实际、夸夸其谈的官吏;又赞美了刘贡父的机智、俏皮,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中深思,很有深度。
 

《渑水燕谈·卷十·谈谑》中还记载了一篇欧阳修不喜欢佛教的故事:“欧阳文忠公不喜释氏,士有谈佛书者,必正色视之。而公之幼子小字和尚。或问:“公既不喜佛,排浮屠,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以贱之也,如今人家以牛驴名小儿耳。”问者大笑,且伏公之辨也。”文章篇幅虽然极为短小,但叙述简洁清楚,行文迭宕,把欧阳修正直、幽默的性格充分展现了出来,很有喜剧效果,给人看后轻松一笑,有一种观看小品或相声的感觉。
   
诸如这样有趣的记载,《渑水燕谈》中可谓比比皆是。
   

《渑水燕谈》的作者王辟之,字圣涂,北宋临淄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宋哲宗元祐年间,他担任任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曾“废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齐庙,以“贵德尚贤”闻名。
  

绍圣二年(1095年),他知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拊养柔良,锄治奸滑”,使境内人民安居乐业。王辟之对古代先贤十分思慕敬佩,不但为曾经在忠州做官的刘晏(唐代理财家,曾被贬为忠州刺史)、陆贽(唐代骈文家,曾被贬为忠州别驾)、李吉甫(唐代地理学家,曾被贬为忠州刺史)、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曾被贬为忠州刺史)修了“四贤祠”,而且以这些名官为榜样,“兴旧起废,慨然不倦”,以廉洁勤政、务实爱民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戴。北宋著名词家、书法家黄庭坚在《忠州复古记》一文中,高度称赞王辟之“知务乐善,击强拨烦,才有余地”。
  
宋绍圣四年(1097年),王辟之从忠州任上致仕还乡。回到家乡临淄后,他隐居在渑水河畔,过着饮酒赋诗、悠闲自得的生活。渑水发源于临淄齐故城小城西由南向北,经长胡同、督府巷、东石桥、邵家圈,至王青庄南分为两支,北流经广饶入博兴者为渑水,西流经梧台入画水者为系水。在渑水河畔这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喜欢文学的王辟之经常和朋友们欢宴,追古抚今,指点江山,畅谈一些风土人情和官场趣闻。后来他把这些听来的故事,写成了品位高雅的《渑水燕谈》十卷。
  
《渑水燕谈录》所记载的,大都是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年)以前到北宋开国(960年)之间140余年的北宋杂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今考此书,皆记绍圣以前杂事”。共分为十七类:帝德、谠论、名臣、知人、奇节、忠孝、才识、高逸、官制、贡举、文儒、先兆、歌咏、书画、事志、杂录、谈谑,记录了360多个故事和片段,妙趣横生,读来另令人有大快朵颐之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9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陕西宝鸡
世上如今半是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0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
郑板桥对小偷都那么有礼,实是钦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6 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佛山
多谢!赞老同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