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48402|回复: 1

到一线去 到基层去 到群众中去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11-12-19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南宁
——玉林市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综述

和朴实的农民同劳动,同憨厚的百姓拉家常,与企业一线工人聊感受……从9月2日起,玉林市新闻战线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把活动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三贴近”的重要体现,作为改进作风文风、提高能力素养的生动实践。

活动开展以来,玉林市新闻战线的全体记者来到基层广阔天地,走社区街道,进田间地头,访厂矿企业,问寻常百姓,用火热的心、温暖的笔,感受和传递基层群众的欣喜和感动。为读者奉献了一篇篇接着基层“地气”、富有亲和力的报道,得到群众和有关方面的欢迎和好评。记者们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得到了锻炼、教育。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深入一线受教育

“全市新闻工作者要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主动深入基层,关注民生,在同群众交流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写出更多新、实、活的好作品。”9月8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金湘军到玉林日报社调研时语重心长地说道。

“要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和服务对象,把镜头更多地对准群众、把版面更多地留给群众,把基层、把企业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9月2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满昌学在玉林市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寄语广大新闻工作者。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集结号”吹响后,玉林各新闻媒体立即行动起来,开辟专栏、腾出版面、将镜头对准群众,记者们纷纷到农村、社区、企业中去,向群众学习,采写鲜活稿件。

《玉林日报》在A1版重要位置开辟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记者进百村访百企连百家”专栏,配发“开栏的话”,连续刊登了记者走基层稿件。活动开展以来, 《玉林日报》共刊发走基层稿件253篇。“走、转、改”活动使该报记者工作作风、文风得到了较大改变,报纸质量也得到了较大提升,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玉林电台在《玉林新闻》节目中推出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动态宣传玉林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的情况,共播出稿件65篇。该台还充分利用《行风热线》、《978会客厅》、《交警直播室》和“玉林广播网”、“手机新闻”等节目的平台开展和宣传“走转改”活动。

玉林电视台开设了《记者走基层》、《记者走乡村》两个栏目,要求每个记者每月下基层两次以上,分别在北流罗政村、玉林富英制革有限公司建立了活动联系点,每月评出两篇好作品,进行点评、学习。

玉林晚报分别在市民、热线两大板块开设了“在现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栏目和“人间有爱、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栏目。要求记者不但要走基层、进基层、记录基层,而且要感受基层,亲历基层,体验基层的生活。

玉林新闻网在首页位置开设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通栏宣传LOGO,制作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玉林记者基层行”的网络特别专题,汇集了玉林日报、玉林电台、玉林电视台、玉林晚报四个主流媒体的记者走基层的稿件,内容更加丰富、全面、集中。

“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记者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相处、交流,产生了很多共鸣,拉近了党报、党台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这些稿件不仅反映了基层的生产生活最真实的情况,还给新闻界带来了扑面而来的清新之风。

  脚底板下出新闻

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最生动的新闻来自基层,好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才能捕捉到“活鱼”、写出好新闻。

9月下旬,玉林日报记者黄云在走基层过程中,得知容县六王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原副站长周军——一位年仅29岁的80后乡村兽医,因长期劳累过度而不幸患病去世的信息后,立即深入当地采访了解,并于9月25日在《玉林日报》的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题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长篇通讯,并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报道了周军同志的先进事迹。周军同志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广泛关注。玉林日报记者陈俐深入北流市新丰镇大罗垌村驻村蹲点,利用10天时间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农民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亲身感受农民的艰辛生活,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求。由她采写的报道《山里,有个通往城市的梦》在11月18日的玉林日报A1版刊发后,在同行中广受好评。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南宁
9月2日凌晨5点半,玉林电视台记者刘秀军、刘捐捐、林涛三人踏着夜色出发,拍摄我市环卫工人辛苦劳作的情景。在采访中,环卫工人蔡伟明的任劳任怨,让前往采访报道的记者感动不已:他完全不顾垃圾堆的脏、臭、乱,以及潜藏在其中的碎玻璃、铁钉之类的利器……一次次地铲垃圾、倒垃圾,即使汗水浸透了衣服,也全然不觉。

玉林电台《978会客厅》节目组记者走进了北流大里镇一所山区小学——小马村小学,采访讲述了一个"最美的乡村女教师"的故事,这所学校只有9名学生,都是孤儿。这个支教女教师是一个刚刚20出头的年轻女孩,在学校,她不仅是老师,更像是孩子的妈妈。孩子饿了,她洗菜做饭,孩子病了,哪怕是半夜,她都会背上孩子,摸着漆黑寂静的山路去寻找医生。节目播出后,听众无不感动落泪,有很多听众听完节目后,自发组成爱心小组去看望慰问这些孩子们……

“走转改”活动中,记者锤炼了作风、改进了文风。记者们通过走基层的所见所闻丰富了人生阅历,增强了责任意识,提高了采写基本功。记者们感到,只有走进基层,深入一线采写来的新闻最有感染力、生命力和吸引力。

收获最多是感动

让记者不仅体验到“抓活鱼”的快感,也经历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在与农民群众面对面的交谈中更加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进一步融入到农村中去,拉近了同农民朋友的距离。”玉林日报记者陈明兰深有感触地说道。

只有亲身体会,才知情深恩重,只有深入到基层,才能见到这么鲜活的人物和事迹。“记者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观众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观众关切的新闻报道风格。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新闻报道的着力点。”玉林电视台记者刘秀军说道。

“通过走基层,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新闻稿件和节目更有深度、温度,媒体的公信力也不断得到增强。”玉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姚庆良说道。

在体会基层百味、磨练自身意志的同时,基层干部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也激励着这些记者。“在采访周军事迹过程中,我是在强忍着泪水完成的。”玉林日报记者黄云说,这种来自基层的感动带给了他心灵上的震撼,不仅督促他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更提醒他要时刻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