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李绍昉(1787—1845)字东阳,号晓园,又自号勾漏山人,广西北流人,生于清乾隆52年,卒于清道光30年、其先由福建迁至广东高州.后又迁至广西北流清湾侯山村榴坡,祖毓蕃是举人,父程泌。绍昉27岁于桂林乡试中举后,自费游京师,广交学界,学问益增。34岁中进士,对时为嘉庆24年。选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翰林院编修,历任河南、浙江、云南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兵科、工科给事中,浙江宁、绍、台兵备道。卒于桂林。其著作多巳散失,遗存仅有《奎光塔记》等几篇骈文及零星诗对,诗集《勾漏山人集》亦无所留存。
李绍昉科场得意之后,名声大振,关于他的传说越来越多,流传越来越广,真假莫辨,久而久之,便变成以假乱真了,今举数例以就正于高明
“复元”问题。有资料和传说称,1819年(已卯),李绍昉在京参加复试,名列一等一名,嘉庆皇帝亲赐“复元”云云。然而李绍昉在写于道光4—5年间的《履庄公墓志铭》的署名,却为“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阅、本衙门撰文加三级,纪录五次。年愚弟李绍昉”。这应该是李绍昉职衔最真实、最权威的文本。据此可知“复元”实为子乌虚有。若“复元”是事实,李绍昉当然会如实署上的;如果不署,便有蔑视君王之罪了。
祝寿对联问题。不少资料和传说称,嘉庆皇帝生日,朝廷向群臣征祝寿对联,李绍昉献上的对联是“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这副对联把清朝前五代皇帝的年号嵌上了.歌功颂德正到好处,颇见匠心。但也有不少资料称,1806年8月13日,嘉庆皇帝51岁生日,广东才子进士,时任湖北督粮道的宋湘,献了一副文为“顺穆康贤雍和乾德嘉千古,治平熙泰正直隆恩庆万年”的对联。(见台湾版《广东文献》)很显然,上述两副对联,出自同一机杼,但创作者究竟是谁呢?1806年李绍昉才21岁,还是个乡村秀才;而宋湘已是年届50的朝廷命官了。
祭文问题。传说中称,嘉庆皇后死时,举行国祭,安排李绍昉读祭文,主事者为了陷害他而弄手脚。当他跪下打开祭文文本时,才发现上面只写有个“一”字,李绍昉随机应变,立即凑了几句:“上林一枝花,洞庭一轮月,巫山一朵云,峨眉一捧雪。云散雪消,花残月缺,天子悲哀,万民泣血。呜呼尚飨。”这传说其实是开玩笑开得太蠢,因为在国祭这样隆重的大典,主事者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提供这样的“一”字祭文,因为一旦事发,首先被问罪诛杀的就是主事者。窃以为这传说当是无聊者的臆造。无独有偶,传说一次祭孔时,主事者提供给负责读祭文者李绍昉的,又是一张没有字的白纸,也是李绍昉于急中凑成了一篇“祭文”。怎么这样的事总是堆到李绍昉的头上来啦,我怀疑这也是好事者编造的东西。更令人不解的是,孔子死了几千年,那祭孔文最后竟是“呜呼哀哉”,李绍昉会这样写吗?
还有不少对联、谜语之类,本来在李绍昉之前就流传于世了,而在传说中都把原创者的桂冠奉送给李绍昉,这里就不一一了。
李绍昉在科场上经过了艰苦的努力,才攀上高的层次,接着在仕途上也就比较顺畅,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桂东南地区的一个历史闻人。在他活着的时候,他与桂东南的知识界交流颇多,一些名门望族也喜欢结识他,比如说,玉林高山村的望族李氏家族,就邀他来访,留有他的对联“蠹鱼自晒闲箱极,蝌蚪长收古鼎钟”手迹,相当有价值。道光年间贵县望族名人林履庄的墓志铭,也是请他写的。有关北流古建筑奎光塔的几篇骈文也推他撰写,从这些蛛丝马迹,可见他在地方上的名望。也正是因为他有了名望,便有人出来不断为他编造所谓“才压三江”的神话,这大概是李绍昉生前始料不及的。编造出来的,越编越神越离谱,为不少人津津乐道,口口相传,只因经不起推敲而为识者所不齿。
我读过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李绍昉诗文,深感其国学功底,文字功夫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其文古奥典重,文字老练圆熟,非一般人可及。他的文才和经历,足以确立了他作为文化人在八桂的历史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