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陵城,顾名思义是在丘陵上建起来的城堡。《康熙宇典》中对陵字的解释是:大阜曰陵,陵崇也,体崇高也。《书尧典》中便有“荡荡怀山襄陵”之名句。古往今来,一般说,地名的称谓大都以地理、地貌、名山、名川、名人或特产而命名的。例如北流市就是以该市的主要河流圭江自南向北流而定名的;山围乡,则以其地理环境的特征而命名的,而且非常形象;志丹县,是为了纪念刘志丹烈士而命名的。诸如此类,已是一般常识,毋须—一列举。 北流陵城,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最早称陵城者,是在宗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入距今已有1025年。当时县城设于今大里镇的窖卑村。后来几经迁移,至明成化七年)才定今址,再没变迁。广西在山丘上建县城者,为数不少,但称陵城者,唯北流最早,而且是广西绝无仅有的地名称谓。 明成化七年,陵城从大里窖卑村迁至现在这个地方时,这里是群丘起伏,一片荒凉,是块正待开发的处女地。当时人们与外交往主要依靠水路,同时生活、生产也离不开水。所以陵城便成为人们群居的好地方。县行就建在仅靠圭江河畔的一个大丘上。现在从地理的原貌看,北面有望街岭、田螺岭,东面有虾公岭、印岭,西面有牛圩岭、长蛇岭,南面有了哥岭、松木岭等等。与市府毗邻的北流中学,从其地理环境看,它离西河水面就有很高的落差,市府离圭江河面也非常明显地露出了它较高的地理位置。现在的岭头街,闻其名则可明其义。尽管岁月沧桑,日转星移,陵城的地理原貌,地势高低,只要人们稍为留心,准能用肉眼辨出,无论现代建筑物的庞大覆盖,也不能掩盖其原来丘陵的真面目。 陵城经历了建城——扩城——毁城——修城——拆城的变化。初建城时,城墙用砖包砌,高2丈,周围约330余丈,上设串楼,设东、南、西三个城门,各有门楼,壕深3丈,外置排栅,栅外筑栏马垣。清道光22年(1842年),城垣倾,改用大砖砌,并加厚加高城墙,仍建东南西三个门楼,添建北城楼一座,无城门。咸丰四年(1854年)和七年(1857年),农民首领范亚音先后两次率起义军陷城,毁城墙20余丈,(改称陵城县)。光绪25年(1899年)加高城煤五尺,拆除近城民房,开浚四周壕沟,划竖城池界址。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多,城区的不断扩大,行政建制也随之建立与健全。光绪六年(1880年),城区设有南街、学前街、寺前街、子城街;城外有东关堡、南关堡、西关堡、官城堡。民国初,城区范围东从龙桥街的税务关卡(俗称关厂,今纸厂)起,西到夏屋桐,南从瓦窑头(黎家庄)起,北至百花塘,面积约2.8平方公里。 1926年,黄绍竑主政广西,制订了建设全省公路网计划,并大力实施。这时,玉北、北容公路既通,陵城拆掉了东城墙兴建北流汽车站,1927年拆西城墙修西马路,1933年拆南城墙建中山公园。1939年,日寇陷广州,梧州吃紧,县长罗震南借空室清野之名,下令将陵城的城门楼和残垣全部拆除,推平。 民国以来,随着形势的发展,陵城的行政管理亦逐趋完善。1927年3月和1928年初,黄绍竑先后创办广西地方行政人员讲习所和村政学院,培养行政管理人员,培植县政基层干部。那时桂西还有些地方未设县,他下令将这些地方的土司制改为县建制。北流地处桂东南,经济较为发达,交通较为便利,实行县政建制较早,基础也好,因此,北流县于1928年在县城所在地正式设置陵城镇。镇辖街道十一条:陵宁街、岭头街、西宁街、高贤街、承宣街、兴宁街、新兴街、保和街、大街、龙桥街、甘沐街。各街道还有许多巷,共有居民一千三百多户,人口七千余人。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陵城,商业最繁华的地段是陵宁街(俗称城肚)至西宁街(俗称火烧桥、西门口)一带。文化设施有中学、蚕业中学、女子师范、师范讲习所、小学(五所)、陵城戏院、图书馆(民众教育馆)、振民书局、公医院等。工业交通方面有晋光电力厂、大米加工厂、陶器厂、汽车站、电话局、邮政所和两个水运码头,还有一批铁工、木工、竹编、织染等手工作坊。 陵城镇自建制以来,一直作为乡级建制而直辖县的领导。1946年至1949年陵城镇被划为城厢区辖区,但仍是县的直属镇。1949年11月,北流解放,陵城镇仍为乡级建制,亦曾一度划归四区(附城区)管辖,但因居民和农民的行政管理不同。(周恩来总理说过,城镇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升学,二是就业…… )所以它接受县。区的双重领导。1958年1月,成立中共陵城镇委员会和陵城镇人民政府。这样,陵城镇由乡级建制升格为区级建制。但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均由县直接管理。进入七十年代后,陵城镇基本上能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职能。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机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陵城镇在党、政、军、文、财等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在街道管理、环境卫生、财政税收、文化教育、户籍治安、城镇建设等,仍与县(市)的有关部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996年,陵城镇与松花镇合并,改称北流镇。从此,有着悠久历史的陵城地名称谓,从北流的地图中被抹掉了,这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人们有理由相信,无论今后城市建设如何发展,规模如何扩大,陵城,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地理特征的称谓,是永远不会被人忘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