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44935|回复: 1

[其他] 北流侬常说的“流放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22-8-18 19: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本帖最后由 韦权才 于 2022-8-23 13:16 编辑

      老祖宗说:“饭不能乱吃,话不能乱讲”。如通辑犯,劳改犯,政治犯,少年犯,流氓饭,强奸犯,盗窃犯,杀人犯,贪污犯,渎职犯,诈骗犯,纵火犯。。。割禾饭(笑),插田饭(笑),望牛饭(笑),清闲饭(笑),死佬饭(笑)。。。兵佬饭,机关饭,食堂饭,老板饭,员工饭,老师饭,学生饭、婴儿饭、病号饭、吃剩饭、吃闲饭、炒冷饭、和稀饭、吃软饭、年夜饭、现成饭、大锅饭、吃干饭。。。咸卜屎水饭(好吃)(笑)、晒油饭、鸡蛋饭、白鸽(盐)饭。。。战争犯,千祈勿要吃,“宁可望人吃肉,木要望人劈木”。。。为什么?为了不引祸伤身呗。。。所以说劳改犯也不要近,以免把自己也变成了劳改犯。。。哈哈哈,古代对于犯人有很多种刑罚,其中有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词,那就是“流放”。流放是很古老的一种刑罚,是“笞、杖、徒、流、死”五刑之一,从先秦时代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流放听起来好像只是放逐一样,其实在古代是属于很重的罪,仅次于死刑,最初被流放的大部分是政治犯,后来才开始针对普通民众。很多人也许不太明白,流放罪到底属于什么罪,不就是换个地方生活吗?虽然现在搬家去别的城市生活非常常见,甚至移居海外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古代可不是这样,首先在观念上,古人非常重本,也就是对自己的家乡和老家都非常的重视,即使是朝廷的大官,最后也都要回到故乡养老,从很多古人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故乡的感情是特殊的。除了观念和习俗外,古代流放目的地一般都是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生存条件差的地方,是罪行越重流放越远,重刑犯到了流放地,不是做苦役就是充军。罪轻的,到了流放地虽然可以自由生活,但也极其艰辛。那流放的犯人为何不逃走,或者偷偷跑回来呢?
      清朝时就有单大案,被判处流放的人足足有61人,而这61人当中8人死在了路上。算上流放地的死亡一共有17个人都死了。所以死亡率是相当高的。在流放途中不仅有专人押解犯人,而且我们知道还得带着什么木头板子,什么手铐脚镣,还得带好刑具,所以说这一路上如果你能够跟官兵混熟了是不是在他们稍微松懈的时候你就能逃跑?押解犯人的兵役它分为长解和短解。长解就是从头跟到尾的,而短解则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得换一个人。其实犯人他是很少跟兵役有培养感情的空间的。因为你不能想走就能走,你不想走停下休息就休息,没有那么自由。你每天走多少路这都是有要求的。按照当时,清朝时期,流放至少得三千多里。这一段里程走完,得要两个多月。折合一下就知道了,一天大概得走四万多步,放在我们今天,如果两三万步可能在朋友圈里要登顶了!这四万多步还得连轴转,天天走,而且身上还带有手铐脚铐颈枷什么的得有二三十斤重,是不是很累的,中途还可能会生病,也没有办法好好休息和治疗,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不仅不好逃跑,其实你逃跑之后,也不划算。一方面逃了之后,你去哪谋生?
      古代特别是宋朝以后被判“流刑”,它是会在脸上刺字的,这就是明摆着告诉大家不想被抓,离他们远一点。古时候的户籍管理制度又非常的严格。人囗流动又少。流放目的地更是那种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所以你一个身分可疑的脸上又刺字的这种陌生人你是很难立足的。除非你像《水浒传》里那样,落草为寇,但是这个还得讲究时机,而另外一方面逃跑未必划算。
      古时候这些作奸犯科的人有一个盼头就是盼着大赦。每逢大赦,大部分的罪行都会被赦免。大赦频率比较高的汉朝两三年就赦一次。清朝可能将近15年才会有一次。但是,如果一旦你从流放的途中跑了,这待遇就不一样了。《唐律疏议》当中规定,行程之内逃亡,虽遇恩赦,不会放免。意思是说,你跑路了,就算大赦天下了,也不会放了你,甚至还有连坐家人的风险。
      所以说,流放犯逃跑的难度很大,风险也是极高的,收益率很低机会甚至等于零。权衡利弊,得不偿失。因此,还是放弃为妙。
wechat_upload166082394362fe29875b209
wechat_upload166082394362fe2987a5a6f
wechat_upload166082394462fe298802b76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22-8-23 1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楼主?好吃?
      咸卜饭、屎水饭(好吃)(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