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2634|回复: 1

[大事记] 北流历史故事 - 打虎记!山围人冯郅昉射杀三虎,县长亲题“射虎健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4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桂林
北流虎踪:从频现到消逝的变迁

北流,这座被青山环绕的土地,山林广袤无垠,山地与丘陵占全境面积的 88.3%。往昔岁月,在许多地方,茂密的山林深邃幽远,森林中植被葱茏,丰富的植被孕育了多样的生态环境,众多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这样的环境,对于老虎而言,无疑是理想的生存与繁衍之地,特别是北部的云雾缭绕的大容山脉和南部层峦叠嶂的云开大山一带。

405f1f262c324c3843159f17eb1bdea4.jpg

历史的年轮里,北流与虎的渊源可追溯至明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便留下了北流有虎的记载。彼时,他在游览勾漏山途中,当地人神色凝重地提醒他:“昨未晚,有二人携犬自东来者,虎自崖上跃下攫犬去,不可往。”简短的话语,却如警钟般,勾勒出当时虎患的严峻。清代北流县志中亦有相关记载:“顺治五年,猛虎成群,或升屋踰墙,噬人甚惨。”可见那时老虎的肆虐,已严重威胁到民众的生命安全。“咸丰十年,乡多虎患”,再次强调了虎患在当时的普遍性。

光绪九年(1883年),罗卞区(今北流南部石窝等地)有虎患。光绪十二年(1886年),猛虎成群,噬人甚惨,新西区(今新圩、大里二镇)被噬数十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扶来区有虎患,被噬者多系独子孤儿,约害数十人。而民国时,虎害尤甚,据说在今北流镇新城一带。

民国时,300多军人上 山围大深肚围剿雌雄二虎,武器有**、**、**,虽然最后杀死了老虎,但是有一军人被咬死,一人受重伤。

09bd47c6849531284d8ee6047860687e.jpg
山围人 冯郅昉获县长题词:“射虎健将”

民国版北流县志记载:“虎,出产大山,常至村庄攫食牲畜,每被击获。‘六陈、古哿等村人集有捕虎会,一闻有虎,即持**捕之’。”为了应对日益频繁的虎患,保障人畜安全与日常生产,民国政府采取了奖励打虎的措施。民国三十年,山围人冯郅昉等人在一厢乡英勇出击,成功打死三只老虎。这一壮举得到了北流县政府的嘉奖,当时的县长黄纬芳亲题“射虎健将”条幅授予他们。如今,这珍贵的条幅仍完好保存在冯氏后人家中,成为了那段特殊历史的见证。1946 年,鸭埌村村民也打死三只老虎,并将其摆在东门口盐仓前(今东门口停车场)供民众参观,引得周边乡下的人也纷纷赶来,热闹非凡,宛如热闹的圩日。


aa38fc388c33fe99cdd2fc2c9883f22a.jpg
政府布告!当年的2月至3月,
共有249头牛被老虎咬死,被咬死人十个。

解放后,虎患依然时有发生,成为困扰民众生活的一大难题。1952 年,北流县政府发文要求各区组织打虎队,并实行奖励政策:打死一只老虎奖励 500 斤谷,活捉一只奖励 1000 斤谷。这一激励措施激发了民众参与打虎的积极性。1956 年,北流南部新丰乡一位村民在山上偶然捉回一只落单的小老虎,他步行两天将其送到县城,赠送给“少年之家”的动物园进行饲养,这一善举也为人与虎的故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然而,二十世纪 50 年代末,大规模的砍树、烧炭炼钢活动,使得山林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老虎的生存空间被压缩,食物资源减少,虎患却并未因此缓解,反而有所增多。在此背景下,平政岭洞村出现了一支闻名的打虎队,队长是苏作彬。他们的行动范围不仅局限于平政各村的深山,只要南部各乡镇有虎情,也会接到通知前去除虎。可惜的是,到 1961 年,随着老虎的消失,这支打虎队也宣告解散。

最终,由于生态的破坏和人类的捕杀,老虎在北流这片土地上彻底消失,仅留下一段段与虎相关的历史记忆,诉说着曾经人与虎在这片土地上交织的过往。

信息来源于:抖音@宋逍遥的青铜门、@寻欢作乐HXH

发表于 2025-4-2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虎啸山林成往事,冯郅昉箭定乾坤。"射虎健将"威名扬,青山犹记英雄胆。今人遥想当年勇,绿野无踪虎影藏。生态变迁书页翻,留与后人细思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