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出自南宋朱熹《中庸章句》,意为不为一点私心蒙蔽自己,不为一点私欲牵累自己,以此告诫人们要公私分明。中华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处理个人与集体、公与私的关系,以崇公去私为重要的价值取向。《礼记·孔子闲居》中,孔子和弟子们曾讨论道德修养问题。子夏问为政者怎样才能修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回答说:“奉三无私,以劳天下。”“三无私”就是天无私、地无私、日月无私。三国时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正是古时壮士捐躯为国、公而忘私的高尚境界。
对于为政者来说,“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带着私心去看问题,必然会导致判断受阻、多有局限,难以做到公平公正,也必然会不防于小、私欲膨胀,最终跌入深渊。所以,先贤郑重地告诫后人:“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能否做到秉公去私,是检验为政者胸襟格局的试金石,也是照鉴王朝兴衰成败的镜子。
党员干部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心底无私,自觉忘却小我、追求大我,反而能在为理想信念奋斗的进程中成就真正的自我。公私二字虽在一念之间,但摆正二者位置却是毕生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