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本帖最后由 小小小 于 2025-7-26 03:38 编辑
小时候家里穷啊,穷得叮当响,古老话说的不错“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二叔公和三叔公都因为这穷家底,没能顺顺当当完成学业。好不容易,二叔公读完了初中,还好勉强考上了当时的附高就是附城高中。可这学费和伙食费,就像两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二叔公没办法,只能去借城里那些有钱人,也就是街坊口中的“街低侬”二伯爷的钱,这才凑齐了报名入学的费用。
后来,这事儿被他父亲知道后,他一下子就火了,直说二叔公不爱兄弟。父母轮流施压,逼劝二叔公:“你弟弟三叔公正虾读上初中呢,家里这情况,同时供两个孩子读书,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本负担不起啊!要么弟弟三叔公不读初中了,要么你哥哥二叔公不读高中,你们俩只能选一个。”父亲思来想去,考虑到二叔公已经初中毕业了,而弟弟三叔公还没上初中,就苦口婆心地劝二叔公退学,放弃上高中。结果呢,二叔公在高中部只上了一个星期课,就灰溜溜地退学了,等于这高中压根儿就没读。
再说说读小学那会儿,学校校本部里,二叔公读六年级,三叔公读三年级。这二叔公啊,嘴馋得厉害,有一回,居然去拣食堂泔水里的肉咩(吃)。这事儿被他母亲知道后,一边哭一边骂:“只死仔,就饿死你啦?装咁衰乜做乜七?长大后能有出息果蛇?”那语气里,满是失望和无奈。
而二叔公的弟弟三叔公呢,在学校里的表现那可真是出类拔萃,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那会儿是九十年代初期,学校里缺老师。有个年轻仔叫张绍源的张老师,身兼数职,既要教二叔公的六年级,又要教三叔公的三年级。这张老师教六年级数学的时候,那叫一个认真负责;教三年级语文的时候,也是一丝不苟。
有一天,张老师正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们讲课,讲得正起劲儿呢,突然发现下面的三叔公正趴在桌子上打瞌睡,脑袋一点一点的,像小鸡啄米似的,鼻子压着书桌喷出来一个大大的鼻涕泡泡来。张老师心里一乐,这小子,居然敢在课堂上打瞌睡,看我怎么收拾他。于是,张不动声色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唰唰唰”地写了一个大大的“泵”字,写完后,才让旁边的学生去叫醒那个正在梦见周公的三叔公。
正在打瞌睡的三叔公被叫醒后,一脸懵圈,还没反应过来咋回事儿呢,张老师就让他起身回答问题。张老师心里打着小算盘,故意让班上的其他学生来读出黑板上的这个“泵”字。
因为这个“泵”字啊,小学三年级根本就没有教过,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像小哑巴似的,读不出来。张老师心里想:“哼,这瞌睡虫三叔公,肯定也读不出来,到时候我就有借口好好教育教育他,让他知道上课打瞌睡的严重性。”
可让张老师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打瞌睡的三叔公站起来后,居然非常准确地读出了这个“泵”字的读音:“bèng,“蹦”→第四声。”那声音,清脆又响亮。
张老师瞪大了眼睛,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忙问三叔公是从哪里认识这个字的。三叔公却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其实也不认识这个字,就是觉得这个‘泵’字啊,像是一块石头从空中掉到水里一样,肯定会发出‘蹦’的一声,所以我就这么读了。”
张老师一听,乐得合不拢嘴,赶紧让三叔公坐下,还一个劲儿地夸他:“你这小子,脑瓜灵活,回答得太对了!”从那以后,张老师对三叔公那是另眼相待,刮目相看,心里琢磨着:“这孩子,头脑这么灵活,长大后肯定能有出息。”
事实证明,张老师的眼光那叫一个准啊!这个三叔公后来那成就,简直像坐了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推,可以说是在他教过的所有学生当中,成就是最大的一个,那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来,这个三叔公不但是个作家,还当了官。。。
再看看那个捞潲缸里的肉咩吃的二叔公,哎,人到中年,居然沦为保安。这结局,和当年他母亲哭骂他时说的话,竟然一语成谶。
所以说啊,一个人长大后有没有出息,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端倪来的。这命运啊,就像一条岔路,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表现,最终会引领着人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二叔公和三叔公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生的多样和无常,也让我们明白,努力和智慧,才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