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流市山围镇丰垌村的稻田里,93岁的李建芝老人正弯腰收割稻谷。手起刀落,稻秆应声而断,动作之娴熟令人惊叹。尽管年过九旬,他每年秋收仍坚持下田,与乡亲共享丰收喜悦。 “闲不住,动一动才舒坦。”李建芝抹去额头的汗水,笑容朴实。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皱纹,却未带走劳作的欢愉。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诠释“勤恳”并书写着健康长寿的朴素真谛。
在稻田里,93岁的李建芝仍能挥镰收割稻谷。 七岁当家,艰辛岁月磨砺坚韧品格 李建芝生于1932年3月,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两位姐姐,下有一妹一弟。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日夜操劳,仅能勉强维持生计。在他7岁那年,父亲因积劳成疾,不幸离世,留下了5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轻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李建芝虽年幼,却愈发坚强,成为家中顶梁柱,成为母亲和弟妹的依靠。 为了生计,母亲带着几个稍大的孩子,向地主租下了近10亩土地耕种。每逢耕种时节,天刚蒙蒙亮,李建芝便赶着比自己还要高大的牛下田,套上轭犁开始劳作。他顶着烈日,辛勤耕耘,常常汗如雨下,却从不言歇,更无半句怨言。租不起牛时,他就和母亲、姐姐用双手耕地,十指磨破也不吭一声。 尽管租种田地的生活艰辛,兄弟姐妹们总算减少了饥饿之苦,得以健康成长。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李建芝锻炼得身强力壮,为日后拥有健康体魄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让李家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苦尽甘来,一家人依靠耕种4亩田地,过上了安定祥和的生活。 山林岁月,伐木采脂60余载 在生产队时期,李建芝因其魁梧的身材和积极肯干的精神,被大家推举为伐木工,负责采伐生产队山林中的松树,并将其运往外地销售,为队里创收。伐木是一项充满风险的技术活。每天清晨,他便与其他队员一同上山采伐树木。李建芝会根据树木的直径粗细来确定下锯口的位置,并准确推测出树木的倒向确保砍伐过程的安全。树木砍倒后,他再根据收购要求将树木锯成段,通过推滚、挪扛等多种方式,将树段运至丰垌河边,借助河流将木材运送到山围镇塘头村口的公路边,卖给前来收购的人。 1984年分田到户后,李建芝不再从事伐木工作,转而从事割松脂的活计。凭借20多年的伐木经验,李建芝在割松脂工作上得心应手。每天天一亮,他便开始爬山上岭,手持专用的割脂刀,一头扎进松林。凭借经验,他找到松脂油丰富的松树,去掉树皮,在树身上划出一道约中指深的创口,固定塑料袋在下方,接住源源不断流出的松油。当袋子里装满松油后,他便将其收集起来。 其他松油工几天才上山一次,而李建芝坚持天天上山割松脂。待攒到一定数量后,他便挑到镇上卖,所得收入用于日常所需。尽管割松脂工作辛苦,但李建芝一干就是近40年,直至2023年,家人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坚决不让他再割松脂,老人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了手中的割脂刀。 勤学乐聊,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因家境贫寒,李建芝未曾入学,但通过扫盲班识字后,认识了书本里的大部分字,还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如今,村委会旁的农家书屋是他最爱去的地方。 李建芝喜欢看历史类、故事类书籍以及报纸上的时事新闻。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老人就向前来阅读的学生或中老年人请教,态度认真,颇有“不耻下问”的风度。 “爷爷遇到不认识的字,会向年轻人请教,一点不觉得丢面子。”老人的孙子说。不看书时,李建芝便与书友聊天,从家常里短到国家大事,在闲聊谈笑中不仅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还增进了邻里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终身学习可延缓认知衰退,是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李建芝的求知欲,正是他保持头脑清晰的秘诀。 饮食规律,四代同堂享天伦 在饮食上,李建芝胃口一直很好,荤素皆宜,口味清淡。近年来,他偏好吃软烂饭菜,儿孙们便轮流为他准备好菜肴,让他自己煮。如果哪天自己不想煮了,就上儿孙家去吃。 “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是李建芝家里一代代往下传的家风家训。正是由于家风家教好,整个家族的子孙几乎都凭着自己的努力谋得一份正式的工作。两个儿子在北流城区工作已退休,孙辈们大多在外面工作。 虽然整个家庭分散居住,但每个家庭成员都牢记着李建芝这朴素的家风家训,堂堂正正,自力更生,谋事创业,自强不息。儿孙们对李建芝老人也非常孝顺。每到周末,住在城区的两个儿子都会带着家人回来,陪老人吃饭、聊天。逢年过节,在外面工作的孙辈必定回到村里看望老人;生日都会为老人庆贺。村民无不羡慕:“生活在这样和睦的家庭,难怪老人健康长寿。”来源: 玉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