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罗竹村白浐口新石器时代石器出土地点。
自治区专家在石井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试发掘。
福绵连片野生稻。 从玉林城区驱车12公里到了万济桥,再左转前进数公里便到福绵镇宝岭村竹山自然村。数千年前,玉林大地上树木郁郁葱葱,水草丰富,禽兽四处奔跑,原始人类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开始了文明的进程,开创了玉林文明的曙光。 对于南流江流域史前文明的性质或属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结论。不过,通过研究发现,玉林本地出土的石铲,无论是楔形双肩石铲还是一般的磨光双肩石铲,都与红水河流域的隆安大龙潭遗址出土的各种石铲如出一辙。所以可以大胆的推断:创造玉林史前文明的人群与南宁地区(特别是隆安大龙潭)的人群有密切关系。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玉林位于桂东南,境内地貌丰富,高山、丘陵、盆地、谷地等各种地形皆有。特别是大容山支脉的寒山岭分布于城北、仁东、龙安、卖酒等乡镇,六万大山跨越成均、樟木、沙田、大平山、城隍等乡镇,丰富的地貌造就了众多岩洞;南流江自北向南,从北流市大六坡入玉林市境,流经茂林、名山、玉林、南江、城西、福绵、樟木、新桥、石和、沙田等乡镇,一级支流有11条、二级支流9条,加上三级支流,可谓星罗密布,河流冲积形成了玉林盆地和石南谷地,土壤肥沃;地处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使得动植物资源丰富。在远古时期,剑齿象、野牛、鹿、豪猪、猩猩、大熊猫、犀牛都曾经是玉林大地的主人。近代虎、狼、豹、黄猄、狗狸、野猪还横行一时,禽类、鱼类都有数十种之多,野生水果也有十多种。可以想得到,数千年前,玉林大地上更会是树木郁郁葱葱,水草丰富,禽兽四处奔跑,上演着一幕幕弱肉强食的画面。原始人类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开始了文明的进程,开创了玉林文明的曙光。 南流江支流车陂江就从福绵镇宝岭村竹山自然村村边流过。村西本有土埠竹山,因人类活动过于强烈,竹山现已不存。但从村名分析,当初确实应该有此山。并且村民世代相传,竹山到了清代因修建万济桥,开采石头过量才成为平地。笔者曾经到过竹山考察,发现车陂江边就是大片石头,人类开采的痕迹明确无疑。竹山是否有岩洞,我们已无法得知。但原始人类在此制作石器却是有确切依据。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当地村民在此耕种时陆续发现石斧,并且先后上交了十多把石斧给博物馆。至于此前没有认识到而被埋在土里或下落不明的,应该还有不少。这些石斧都属同一类型,石器都是在打出坯体后即加磨制,未经琢制,器形不规则,且全部只在刃部磨制较精,器体略加磨制,器表及两侧保留有较多深且大的打击疤。质地不算太好,工艺也不能说精。从年代上来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距今也有几千年了。 竹山古人类活动遗址 对于数千年前原始人类的生活,现代人无疑充满了好奇之心。特别是自己家乡的往事,更是打动人心。竹山古人类是在哪里生活呢?竹山假如有岩洞的话,他们也有可能在那里生活。毕竟车陂江就在旁边,远古时期此地鱼类还有贝类还是丰富的。但是猜测不能代替考古。在竹山没有发现相关人类居住痕迹,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石器制作工场。因为这一带山本就不多,石山更少。要找到能制石器的地方可不容易,能有一两处孤零零的石山就算好了。通过寻找,笔者发现老一辈文物工作者曾经在福绵船埠马头岭发现过一处人类居住的岩洞,定名为“玉林马头岩大岩洞遗址”。 据记载,“马头岩大岩洞遗址”位于玉林县东三十五里第六区青岭乡马头岭村(今玉林市福绵镇船埠村马头岭屯)一百余米处,为石灰岩质,山本身亦不高大,为一孤立小山,周围为玉林平原,山后二里有南流江。大岩洞位于山之半腰。现已被破坏显出部剖面断层,洞内岩泥充实近洞底露出灰层一道。极平整,厚约20厘米,为灰士、烧土及密集的螺壳堆积层,并发现不少碎骨……从种种情况推测当为一古代人类住人的洞穴遗存。从当时文物工作者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居住在马头岩的人类已经懂得使用火、控制火来煮熟食物,人们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并且食物来源主要靠渔猎,贝及螺就是他们的食物。可惜的是,马头岩现已不存,我们无法进一步了解它的遗留物。 宝岭竹山,船埠马头岭,两地相距仅两公里。在两地活动的人类是否有关联呢?或者,他们就是同一人群?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值得注意的是,与两地正好形成三角形关系的石山塘现在还分布着150亩的野生稻,大面积连片生长的现象在全国极为罕见。可以合理想象,在那遥远的过去,或者野生稻分布面积还要大。据专家研究,野生稻是栽培稻的始祖,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就理论而言,马头岩人类或竹山人类,不会对这一大片野生稻熟视无睹吧?就他们已经能制作磨制石器的水平来说,应当懂得采集野生稻谷作为食物了。反过来说,他们还不懂得人工栽培水稻,原始农业还没有开始。但这极有可能预示着玉林大地上原始农业就从这里发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