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33626|回复: 0

转载:登龙桥的传说及其他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08-3-13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来源:圭江潮


蔡有芳

    登龙桥位于陵城东郊。是西河流向圭江的入口处。清朝时,陵城东郊称东关堡。其实东关堡是条小巷,聚居在这里的上百户人家,房子就沿着圭江岸边盖,弯弯曲曲地向下游延伸,到印塘边,也只不过一华里。民国初年,拆东门城墙,陵城便与东关连接起来,这条巷便叫龙桥街。这是一条用青石板铺设的街道宽度三米,那被独轮车碾出的三四厘米深的辙印,记录着这条街昔日的热闹与繁盛。龙桥街曾经有过光荣的历史,嘉庆年间,这条街一共出了五个举人,所以人们又称之为“五举巷”。

    说起登龙桥,传说有这么一段令人寻味的故事。从前,东关堡的人多以耕田、种菜、打鱼为生,他们就是赖着这块江边肥沃的土地养家活口,繁衍生息,代接一代。后来,他们并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小农生活,由于离城近,进城方便,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也多起来。起初,一些人慢慢地学会做点小买卖,到后来,人们逐渐产生了求知欲,意识到读书识字明礼的重要。于是东关人便稍稍地兴起一股办学热潮,他们齐心合力,做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人人参予,个个动手;有的张罗着选馆址、聘先生;有的为子弟入学作准备,不用很长时间便办起了好几间启蒙馆。之后,又建成了“经古书院”(今酒厂)。随着入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东关人办学的热情越来越高涨,那时候,东关学风之盛,实为其他地方所不及。

    嘉庆年间,东关人果然学业大有长进。连续几年考中了五个举人,全县为之轰动一时。从此,百姓称东关堡为“五举巷,t。为了鼓励青年人读书,陵城有识之士发起倡议捐款修造一座永久性的石桥,以鼓励、纪念考取功名的人,这样,一则可解东关人进城涉水之难,二则可在此举行仪式,作为欢送中举者上京考试的出发地。建桥的消息一传开,霎时间各地能工巧匠云集陵城,争着请缨出马。那时,凡造建工程都得事先请名师择良时吉民,才能动工兴建。根据择日先生要求,从择日起离动工的时间只有一个月,而备料工作还无头绪,时间非常紧逼,加上工程总量、质量的要求难度也相当大,要求三个月内峻工,交付使用。这时,很多能工巧匠原来的满腔热情却似冰般冷却下来,都摇头表示无法在短期内完成此一工程。正当大家愁眉莫展、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自称是鲁班高徒的泥水匠一口答应承领工程,并保证如期峻工,不误庆典。这个泥水匠衣着褴搂,貌不出众,然颇有几分自信自得的表情。表示工程完工后才要报酬,否则分文不要。众人见状,哑口瞠目,不敢相信,但又无何奈何。事后,果然不出三个月,一座跨度8米的单孔石拱桥居然如期建成了。桥面还建了个风雨亭,圆圆的亭柱为质地上好的格木所做,亭顶盖琉璃瓦,檐儿还悬着风铃,亭内雕梁画栋,真是别具一格。更为使人困惑不解的是全桥都是采用于砌法(不用灰砂浆),桥拱的每一块青石砖都是按预定的规格、尺寸凿成的,而每块都有数百斤重,这是北流建桥史上所未有。相传这个自称是鲁班高徒的人,从小练就一身技艺,还学会了鞭石之法术。他自承应建桥任务之后,白天凿石备料,晚上祭祀练法。两个月过去了,石料备了很多,但却一石未砌。大家都替他不能如期峻工而担心,一些人说他吹牛,自讨苦吃;一些人说他似个疯子,根本就没本事……总之,冷言讽语,不堪入耳。他只装不闻,埋头于活。一天晚上,月光全无。这个鲁班高徒用一条鞭子把青石砖一下子赶到事先搭好的桥模上,三更时分,只听得

轰的一声响,所有石砖都非常有序地靠拢在一起,建成了一座石拱桥。桥的两头均建有门坊,取名“登龙桥”。意思是说,这桥是皇帝赐的,让所有过桥的人都象中举一样高兴、荣幸与自豪。桥虽建好,但余兴未尽,总觉得缺少什么似的。他想,登龙只是初步的,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腾达。于是他又连夜把建桥剩下的材料,用同样的方法在西河口转弯处(登龙桥之上游)造一座石拱桥。这桥大约8米,跨度为16米,规模比登龙桥大多了。鸡啼三遍,天渐亮了,桥也建好了,取名“通天桥”。取意是登龙腾达。封建时代,皇帝称天子,京城乃天子居住的地方,通天者,进京也。多好的意头!过去陵城以及方圆几十里的读书人要上京考试都要经过通天桥,步行至武林下船直抵梧州,再溯桂江至桂林。可见通天桥的历史意义及其作用。两桥既已建成,此人亦不知去向。后来听说他到了容县,建了“真武阁”,由此说来,登龙桥、通天桥、真武阁是同出一宗,同是这个奇人之作。

    上述传说,尽管故事有着神话般的传奇色彩(我们绝不相信世上有什么鞭石之法),因没有文字记载,现在再也没法作出正确的历史考证。但是作为民间传说,亦不无道理之处,事实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建好的桥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桥的建筑技巧,施工难度,在当时确是个奇迹。事至今日,它确是陵城乃至广西都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之杰作,堪称陵城一绝。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据说,桂林的花桥与陵城的通天桥、登龙桥的建筑技巧相似,同是干砌石,所不同的是桥身承受压力的程度。花桥于六十年代初发现桥体下沉变形,国家出钱进行了全部翻新,按原样重建,而登龙桥、通天桥自建成至今还未发现有任何下陷拆裂的现象。特别是通天桥,自民国16年玉容公路通车以来,它一直作为公路桥梁使用。在解放战争中的广西战役、海南岛战役和进军大西南的运输中,以及以后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它经受住几十吨重的坦克和大炮、辎重车辆的辗转和压力,却丝毫没有动摇。近年来,为了减轻通天桥的负担,在它身边加修了一道钢筋水泥桥,把公路桥面拓宽,这样便成了一条青石和水泥结构并存的“父子”桥,让它更好地为建设四个现代化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究竟谁是寿星,还不得而知,现在结论未免尚早。

    改革开放以后,北流建筑之乡的能工巧匠应运而生,号称拥有十万建筑大军,踏遍大江南北,布满全国各地、许多高难度的工程都能—一拿下,这是文化科学技术进步的表现。然而,我们不要忘记祖先而夜郎自大,应该明史观今,通过回溯陵城建桥的历史,起码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掌握了先进的建筑技术,不然今天建筑之乡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为了纪念祖先,尊重历史,保护好文物是最好的举动,也是后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