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38494|回复: 0

铜阳书院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08-3-25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转自网络/为传播更广,让所有北流人了解自己的北流
□/覃富鑫
唐太宗贞观四年,诏州县皆立孔子庙。而贞观三年,北流已在城东近郊建学宫,这是北流有公办教育之始(所谓学宫,亦即祭孔之所兼作学校),北流从此文气渐开,人文蔚起。至宋绍圣元年(1094),北流士人洗积中、坦中庸中了进士,这很可说明此时北流的文化水平与中原先进省份的差距已逐渐缩小。绍兴中,广南西路安抚司机宜吴元美,为奸相秦桧构害,编管容州(辖北流、容县等地),容州士子慕元美文名,“登门从学者甚众。元美游勾漏(北流风景名胜),流连兼旬,作《宝圭十洞记》,未几卒,容人干1132年建勾漏书院于学傍祀之。勾漏书院与柳州的驾鹤书院遂为广西最早的两间书院。宋后北流各地纷纷建义学和书院,至有清一代,书院大盛,就中以铜阳书院最为有名

北流铜石岭是我国古代的铜矿冶铸基地,亦为著名的北流型铜鼓产地,因之,唐武德四年在北流置铜州。铜阳书院位于铜石岭之南,故名。书院建于清康熙四十年,它之所以有名.是因它为北流培养了一批进士和举人,其中不乏可圈可点者。如阙邦觐17岁为秀才,18岁中举,19岁登进士,入翰林,被称为“勾漏神童”;南门李的一门四进士(父子进士、兄弟进士);附城夏的同胞三举人;珠砂李的
叔侄进士……正是这些名儒硕学铸就了乾嘉道年间铜阳书院的辉煌。
唐代以后,中原移民陆续南来,落籍北流者,“初淅沥以满潇飒,忽奔腾而澎湃”。他们之中不少是来广西或北流做官的文武大员或小员,他们任满后纷纷落籍北流。这些仕宦之家,有着较为厚实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为北流带来了文明,其家庭也逐渐发展为北流的名门望族。有清一代北流的进士、举人,全都是历代中原及闽浙赣粤移民的后代。如大宋广西提刑按察使河南人梁遗,解任后侨寓北流,慕勾漏名胜,最终定居北流。梁遗(《粤西诗载》收有他的诗)遂成为北流望族“东平梁”的来祖,这个家族于乾嘉道间出了不少科场上的得意者。其它望族如“南门李”、“珠砂李”、“萝村陈”、“山围冯”……亦复如是。乾嘉以后,这些家族的举人、进士累见迭出,其早年多进学于铜阳书院。该书院对推动北流文化的发展和文化品位的提高,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值得圈点的是,这些仕宦于台阁的举人、进士们,解组或致仕回乡后,多来到铜阳掌教;也有不恋栈官位,辞职来铜阳以育人为乐的鸿儒。这些人中不乏名扬于桂东南和粤西的名师,正是他们薪火相传,保证了铜阳书院代代都有着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就保证了铜阳人才辈出。
清代康乾以后,北流经济不断发展,粤商大量涌入,并且执北流商业的牛耳,北流遂有“小佛山”之称。这些粤商不仅带来了粤人较为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且热衷科举,望子成龙。这里举附城夏家为例,以见一斑。夏友亮(夏老五)原藉广东南海,以贸易起家,他自已文化水平不高,但鼓励子弟向学,“居常每令子侄诵古人书,听之终夜不倦”,他的三个儿子之松、之瑚、之琳都成了举人。之松中举后,只做了一年官,便回铜阳执教八载,“春秋闱获隽之士,多出其门”;他的诗也写得好,清广西巡抚梁章钜择其优者刊入《三管英灵集》行世。“夏氏兄弟商议以尝产设学租,使子孙贫不辍学;凡邑中书院等处公款,皆其鼎力清厘编给,膏火至令赖之。”——像夏老五这样重视教育的商家和历代落籍北流的仕宦世家,不在少数,他们是铜阳书院的最大支持者和受益者。
铜阳书院的经费来源多为各村乡租产,也有地方热心教育人士捐置的田租,如附城人黎世典就曾捐置田租60石入书院(他的儿子黎玉章、孙黎学箕俱拔贡,曾孙黎兆瀛中举人,玉章妻博白籍闺秀朱玉仙是清代杰出女诗人,被论者喻为“广西的李清照”,其诗集《画诗楼稿》早巳付梓传世,今又附于国学家陈柱编纂,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粤西十四家诗钞校评》)。邑人麦名扬也一次捐田租60石。这些热心人士的捐助,是作为铜阳学子的奖学金和赴乡试、会试的车旅食宿费和它项的补助,使士子减少后顾之忧。一厢乡进士罗爌(在京任职,看到“京都旧虽有会馆,每逢大比,公车云集,难于安处,复倡建浔梧鬱三郡会馆于顺治门外海化寺街,嗣是三郡贡举仕宦之到都者若宾至如归焉。”总的来说,社会关注,后勤保障有力,是铜阳书院历久不衰,人才辈出的基本保证。
有清一代北流共出了文进士24人,文举人99人。这些科场上的优胜者,大多为铜阳学子。在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万千学子挤在科举那条独木桥上,原不足为怪,也无可厚非,因为那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铜阳书院的光辉,折射了清代北流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研究一下它那不无价值的办学经验,决不是多余的,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铜阳书院的旧址,现在成了北流市博物馆,入馆瞻仰,当日铜阳的规模轮廓依稀可辨,令人感慨万千。馆边的西河上,寄寓着望子成龙厚望的登龙桥还在,桥亭碧瓦红墙,端庄古朴,登龙,登龙,涛声依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