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49808|回复: 0

抗战时期玉林的“通道经济”及其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4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当前,通道经济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从“沿江经济”、“沿海经济”、“路桥经济”到“口岸经济”等,无不倾注了政府的心血。而在历史上,在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区域,通道经济虽然没有获得在战略高度上的规划和实施,但在事实上也得到形成和发展。抗战时期,广西玉林形成了非政府主导的“通道经济”,依托通道的战略地位,促进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尽管玉林的“通道经济”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通道经济,但这种初始的特殊形态,更能为通道经济的理论构建和现实探索带来深刻启示。
  —、抗战时期玉林:“通道经济”形成的条件
    通道经济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为前提,以第二或第三产业为基本内容,以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群为依托。抗战时期的玉林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由于不是政府的战略实施,因而称为“通道经济”。
  一)日军入侵造成相对优势的区位条件
    玉林的水路通合浦、北海,陆路通广州湾(今湛江),也与黔、滇、川、陕诸省大后方相通,具备通道经济的基本区位条件。但是在日军封锁前,南方的国际通道在广州、梧州、南宁等,而不在玉林。玉林“通道经济”的区位优势因日军入侵而形成。
  1938年广州沦陷,1939年西江封航,中国沿海口岸皆被日军封锁。原来的水路国际通道被日军封锁。
  玉林和南流江的通道价值陡然提升。抗战期间玉林未被日本侵略军占领,虽亦遭空袭,但次数不多,规模较小,偏安一隅。中国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抗战需要外援,玉林遂成为战时国际交通线路的重要中转站,成为抗战物资和洋纱洋布百货等舶来品的转运枢纽。
  二)国内棉花、纱、布奇缺为传统纺织业提供大市场
    在抗战物资迫切需求的情况下,玉林一方面作为国际通道中转舶来品,另一方面作为生产基地输出奇缺物资。
  棉花、纱、布,战时奇缺。中国纺织工业区几乎全部被日本占领,棉布棉纱被“统制”,国统区和解放区经济被封锁,外援被破坏。国民政府也管制棉花纱布,所统棉花纱布80%供应军需,20%供应公教人员和群众,导致整个大后方纱布奇缺,物价不断上涨。为了解决花纱布荒,各地纷纷挖掘潜力。解放区发起了“大生产”运动,宝鸡申新纱厂为避空袭开挖24孔窑洞,建造了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庞大地下纺织厂。
  玉林纺织手工业具有优良传统和先进技术。
  郁林“细葛布”于唐乾封元年列为贡品,北宋棉花传人,玉林棉布“吉贝”(清代称郁林州布)仍为贡品,至明泰昌元年免除,玉林布作为贡品长达900年。1921—1932年玉林创办“东厢职业学校”,培训了500名纺织技术人员。1933年,全县织机架,“织户约一千余,每年产布数额达二十万匹。抗战前,玉林已将矮机全面改造为高机,织布效率提高达6倍,从而为参与解决纱布荒提供可能。
  三)“岭南都会”是“通道经济”的依托
    如果玉林没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所为只是贸易中转站,所获只是战争景气,那就无法形成“通道经济”。
  自秦代开凿灵渠连接湘漓通道后,南流江、北流江逐渐成为中原至东南亚的交通要道。汉代马援、唐代高骈、北宋狄青南征,皆取道南流江。玉林位于南流江和北流江的连接位置,宋代以后商业兴盛,被誉为“岭南都会”。1832年玉林扩建,州城宏伟,民谚传“千州万州不如郁林州,四只城门四只楼”,更增添“都会”色彩。
  玉林商业具有较高的地位。明代以来玉林就是广西食盐的最大运销点。周去非《岭外代答》:
  “盐场滨海,以州运于廉州石康仓,客贩西(广西)盐者,置十万于郁林州,官以牛马车自石康仓运贮之,东盐人西,散往诸州。1910年南流江正式划为广西食盐进口的船道,运进食盐,运出大米、生猪、蓝靛。明清以来,在粤商的带动下,玉商快速成长。民国初年玉林工商业者尚以粤商为主,民国中期玉商取代了粤商的地位。据1933年广西省政府对主要城镇店东籍贯的调查,玉林是广西少有的本地店东占主导的城镇,在448名玉林店东当中,本县387人,外县13人,外省36人,不详12人。
  二、抗战时期玉林“通道经济"形成的表现
    玉林“通道经济”通过本地服务,成为连接外地市场的物流基地,同时牵动本地产业的发展。
  一)作为国际交通中转站形成“开放经济”
  玉林成为华南货物运转和销售地后,各地商业帮会集结玉林,省内的有柳州、桂林,省外的有黔、滇、湘、川、陕等。一时商旅云集,百业顿兴,形成了我国南路最前线最盛大的货物转运销售地。出口货以桂通、桐油、中药材为大宗;进口货以棉纱、布匹、纺织品、西药、化工染料等为大宗。商品来自五湖四海,产品所销国门内外。
  1940年,广州的钻石内外胎、翼轮内胎,上海的钢线、车链等都是玉林的畅销货。玉林土布在国内销往贵州、云南、四川、广东,在国外销往越南、柬埔寨、泰国,玉林成为西南的纺织中心,时称“小佛山”。食盐经玉林而销向广西全省和贵州、湘南各地,时称“济湘盐”。
  玉林汽车业主向内地开拓新线路,以20多辆车的队伍,建立了一条以贵阳为中心,以贵阳新药厂为大本营,专行金城江一贵阳一曲靖一昆明的运输线路。
  二)繁忙的水陆运输形成“流通经济”
  新桂系上台不久,玉林修建了贵兴玉、玉博、玉陆和玉北四条以玉林为中心的公路。1938年华南局势紧张,当局下令彻底破坏前线方向的公路,阻滞日军进攻。这样,运输广州湾的货物只好肩挑单车运。抵玉后,或就地销售,或改用汽车或单车转运后方(玉林至贵县的公路暂不破坏)。一时汽车、单车运载,人力兼挑,川流不息,热闹异常。
  1939年为了抢运美援物质,特在玉林设立桂南运输局,组织和指挥抢运。1940年贵兴玉、玉北公路被奉令破坏,北线运输也改为人力或单车载运。1940年底,南路战事有所缓和,为抢运物质,重修贵兴玉、玉北路。玉林的民营汽车业于是蓬勃发展,数量达230多辆,汽车同业公会和民营汽车运输联营社宣告成立。
  食盐为民生必需品,是船埠输入的大宗。战时,粤西盐务局设于桂林,下辖西江、桂南局。桂南局初在容县,后迁玉林,负责桂南方向的盐务。南流江上抢运食盐的船只约有500—700艘,有的载量达数万斤。1936年玉林船埠运进食盐1000万斤,1939—1940年每年运进食盐9000万斤,为抗战前的9倍。
  三)勃兴的旅业、经纪业形成“服务经济”
  物资抢运,所需佚力数以千计。为适应住宿的需求,旅栈大兴,较有规模的有运亨、湘桂、白宫、吉星楼第二旅馆等,低级的伙铺更多如牛毛。南街和南街桥原为伙铺较为集中之地,达20多间。而南圩、水浸社、北街、西街、城内等原来客栈较少之地,亦大量增设,仍常人满为患,后来者只能加床添凳,或挤住门外马路旁。城区旅栈更难以统计,总之大街小巷,比比皆是。一时有家无闲屋,有屋不愁租。
  玉林酒店和吉星楼的地下室原住妓女,为改客栈,将妓女集中到特察里。
  1939年玉林在“焦土政策”中拆城墙,1940年以城基马路为基础,市区扩大到2平方公里,商店增加到505家。频繁的市场交易,导致经纪人的大量产生。经纪业中有固定商铺的为“平码馆”。流动的称“九八佬”,佣金2%。专营的“平码馆”没有,但兼营者不少。例如湘桂旅馆老板张副官,湖南人,川、湘商帮多下榻其旅店,张既开旅栈也兼经纪人。又如当时有名的晓记老板陈晓周,由兼营经纪而发财起家。“九八佬”人数众多,陆续经营者不下数百人。
  四)繁荣的机械、纺织业形成“产业经济”
  1940年12月,玉林至广州湾公路破坏后,自行车成为最先进的运输工具,数量日增。于是,自行车的修理、配件的销售和生产由此兴起。玉林生产自行车配件厂家多,品种齐全。县西路林服基、林瑞等制造红加路式飞轮和踏脚心,文受昌制造总芯(中轴棍)、总杯(脚丁轴),杨润林、王师等制造脚边钉(大肖子)、尾关钉、制关钉,林桂彪制造牛头芯(车把尾制丝、调节罗丝),东圩陈二师制造踏脚鸡,玉豸村陈翰、陈善、陈育南等lO几户制造波杯(轴盆)、波顶(轴顶)、义波孟(五件头),水车村十三师、陈二师等几户制造前后车芯(轴棍)、六角等,陶良村陈七师等10几户制造前后坐凳和单车企脚,北门口蒋友栈制造坐鞍弹弓、企脚弹弓、各种单车铃弹弓。经过模仿和改造,所产配件其规格和质量都可与广州上海的产品媲美,有的还可与洋货媲美,而价更廉,因而成为畅销货,除满足本地外,还远销到湛江、茂名、海康、河唇、北海等沿海以及贵县、贺县、南宁、柳州、桂林等地。有的广州商家运到香港,贴上进口货招牌后,再运回广州。
  在全国的纱布荒中,布价飞涨。玉林人纷纷扩机织布,织布户达总农户的一半以上。工场林立,繁荣空前,年用纱2000多包,土布产量20~25万匹,最高年份达50万匹哺J。广西产棉有限,最高产量的1942年也只有2024万斤,平均每人占有棉花.36斤。市场的大量需求和原材料的短缺,促使玉林人发明新技术和替代品,其连锁的效应如同第一次欧洲技术革命的翻版。1936年,新村人陈渭淙仓I造泡制再生棉的办法,翻新旧棉胎购于沙坪),纺纱织布。再生棉需要消耗大量的枧,陈又开设玉林第一家枧厂,反过来促进再生棉的生产。柴巷人徐启阶发明纺纱机,效率提高10倍,可纺再生棉。纱机也得到改革,由单一纱锭发展到数个,最多竟达200个,产量由日产l一2斤增加到40多斤,而旧纱机日产只有半斤几两。玉林纱机成为畅销货,除广西外,也销往贵州、湘南、粤南。1943年,有的织场模仿日本花布和其他洋布,运到雷州等地出售,真假难辨,时称玉林“小日本”。
  三、抗战时期玉林“通道经济"的成效
    玉林“通道经济”的成效,体现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极化效应”和一定程度的“扩散效应”。
  一)产生自我发展能力抗战胜利后,玉林不再是华南国际交通要道,但抗战期间繁荣的机械、纺织业继续发展。
  1945年秋,广西善后救济总署发来棉纱,将“救济布”的生产任务交给玉林。1946年玉林纺织及弹花等机械近3万架,从业人员7万以上。194?年玉林土布同业公会成立,会员达18800多户人。改革开放后,南流江口岸船埠所在的福绵镇迅速发展,2004年每天生产50万条,占全国产量的3%,被法国《解放报》称为“世界裤子之都”。1960年玉林曾模仿英国产“克加路”自行车造型生产“英雄版”自行车,改革开放后被誉为“自行车之乡”。其中,“上海自行车三厂玉林分厂”自配率达95%以上,年生产能力50万辆。
  二)形成一定程度的协作经济棉纺织业的发达促进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棉、纱、布交易频繁,场所不足,1944年群众自动聚集到郊外东岳岭进行交易,形成新市集。更重要的是兴起一批织染厂和化工颜料店。粤商在粤东会馆和大新乡开设织染厂,接着本地人紧进,陈渭琮在新村中开设,陈础兴在大新村垌开设。大北街出现了周巨盛、爱记、福昌隆、福致祥、全昌、永丰、恒丰等20多间颜料店。在协作过程中,玉商队伍不断壮大。比如经纪人多来自本地平民,他们从中学会了经商。例如吴屋寨的谭三叔、朱紫街的张登之、南街的周率斋、竹美的陈丛生、玉皇堂的周谟、凤排塘的李柏等,有的成为小康家庭,有的成为商界大户。
  三)接纳外地劳动力‘年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进犯广西,玉林周边县市大多被占领。玉林成为沦陷区边缘地带,环境相对和平,从而成为避难地,接纳了大量劳动力。典型者如“沙坪妹”。粤南被日军占领后,沙坪成为港澳与西南大后方商贸的唯一枢纽,时称“阴阳界”,是逃难者的接应站,汇集了大量的廉价逃难妇女。玉林商人闻讯纷纷前往采购,数量无法统计,统称“沙坪妹”。例如新定村的几个人贩,专穿梭往来于梧州、沙坪、玉林之间,每人次带回多个。“沙坪妹”去向不定,或被转卖,或为妻为妾为婢。但她们多来自富庶的珠江三角洲,多闻广见,技能傍身,成为玉林较好的女性劳动力,或纺纱织布,或农田耕。
  四)辐射周边乡镇玉林虽为桂东南土布业的制造中心,但大多分布在周边乡村,有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两种生产形式。抗战时期,玉林土布业兴盛,“工场布庄,村村皆有,纺纱织布,城乡排行”。其中以新定、永上、里达等村一带为最,家家户户织布、漂染布。新定村甚至出现“有地无人耕,有禾没人割”的现象。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土布生产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土布商由普通中介人转变为散发原料、组织生产的工场主,一般织户由半工半农的农民成为手工工人。
  四、抗战时期玉林“通道经济"的启示
    抗战时期玉林“通道经济”无论作为现代通道经济的特例,还是作为现代通道经济的原始状态,都为当前的区域经济战略带来深刻的启示。
  一)机遇创造者无所谓善恶抗战时期玉林“通道经济”的形成,不是自我建设的结果,而是日军入侵造成的客观效果。以痛苦为代价的机遇,依然是机遇,既然不能改变,不如充分利用。在缺乏政府支持的情况下,玉商发挥了聪明才智,利用恶势力创造的机遇,进一步强化了桂东南经济中心的地位。战前玉商的崛起,是在粤商开发玉林商品经济的机遇下实现的,是利用善势力创造的机遇。当前,玉林中小企业博览会利用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创造的机遇,屡创奇功,以至有评论说:外商到南宁参加南博会,到玉博会签约。抓住机遇和利用机遇,已经成为玉商文化一脉相承的内涵。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争景气往往是畸形的,因战开而起,因战停而逝。比如贵阳,抗战时期在建设大后方当中,工厂林立,经济繁荣,但是抗战结束后随人员、设备的返回,经济全面衰退¨51。抗战期间工厂内迁,广西只有25家,占5.5%,分别落户桂林、柳州和南宁,与玉林无缘H61。玉林商人在三个“通道经济”产业中掌握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后来创建了三个品牌。
  从自行车零件生产发展到“自行车之乡”,从汽运抗日物资起步发展到“玉柴机器”,从生产再生棉“河边哭”发展到“世界裤子之都”。古语云:“腰缠万贯,不如一技傍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裤子之都”凭借数量扬名,只有发扬抗战时期的技术革创精神,才能缔造—个量质俱备的世界级生产基地。
  三)地缘位置焉知优劣地缘的优势和劣势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优势和劣势可以互换。抗战时期,玉林因不是战略要地而不被政府重视,没有建设投入。基于同样的理由,玉林也不被日军重视,得以偏安一隅。正是这样,南流江昔日的荣耀得以重现,成为南方唯一水路国际交通线。清代时期,依靠这种地缘优势,玉林成为粤商入桂的第一站,玉商学而取代之。而在新世纪,由于“网络经济”时代来临,交通发达、资讯发达,时空的阻隔不是完全的屏障,地缘不再是完全的优势,因此接纳“泛珠”经济圈东部产业转移中,更需要改善综合环境,提高竞争力,否则东部产业将会越顶而过。而在“泛北”经济圈中。玉林虽以腹地的角色参与建设,却不能因此而自卑,谁敢说腹地就必定居于劣势呢四)通道经济要表里共建通道经济,通道是基础,经济是内容。抗战时期玉林的“通道经济”是外部条件变化而形成的,并非战略性的建设。一旦赖以生存的条件再变化,“通道经济”将不复存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玉林公路建设发展缓慢,出现了“五六十年代交通承载八九十年代产业”的奇特现象,交通滞后成为发展“瓶颈”。1996—2000年,玉林实施“路桥经济”的发展战略,形成玉林城区与市辖各县的“半小时经济圈”。依靠高等级公路通道,玉林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而产业的发展是通道经济的内涵,是通道造血功能的体现。抗战时期,玉林生产再生棉,是无棉可用的权宜之计。而抗战胜利后,玉林继续生产的再生棉衣服,洗几次就纱断布碎,被贬为“河边哭”,严重损害玉林纺织的形象。直到解放后经过整顿,情况才好转。
    当前,玉林的产业发展面貌一新,形成了机械、水泥陶瓷、健康产业、服装皮革和电子信息5大产业集群,是通道经济内涵的体现,有力地支撑着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建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