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骄傲!北流这位90后的作品不但在国家重点美术馆展出,而且......
甘浩宇,90后,北流人,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
从幼儿园开始喜欢上国画的他,父母为了培养甘浩宇的兴趣,专门为他在玉林找了名师指导,先师从陈彩功老师学国画,后来陈彩功老师又推荐他去跟刘昌荣老师学习西方绘画。
甘浩宇从北流市北流镇印塘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因学业出色被直接保送至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并在国际一流的美术院校中享有重要地位。对于一个县城的孩子来说,能做到这点真的很不容易。
甘浩宇近照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这里面不仅有艺术大师、当代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更有自建院以来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展中,甘浩宇的作品<<惊梦>>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时惊艳了无数人的目光。这个用瓷片拼接制作的作品,打破了以往人们对瓷精致完好那种印象,却赢得了行内人士的众多好评和推介。
<<惊梦>>局部
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充实
据了解到他用“破碎的瓷片”拼接制作作品的想法,他说:“我读本科这几年一直想用瓷做关于山水的作品,因为山水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向往,但是用陶瓷做山水是古往今来一直有人做的事情,所以很难去找到突破口。我想呈现一种不同常规的青花瓷的视觉体验。”
<<惊梦>>局部
山水画讲“读”,所以我想到了用瓷片拼接的方式,通过用金缕玉衣的形式,来组合成山形,近看每一片瓷片是单独的山水,他们的内容互相联系但不是完全连续,远看则像是“杂乱无章”的绘画。通过读每一片瓷片去体现中国山水画中忽远忽近,移步换景的感觉。
<<惊梦>>局部
当问道:“作品的名字叫<<惊梦>>,是从<<牡丹亭·游园惊梦>>来的吗?”时 ,他则回答:“我读过这本书,文采极好,情感极为细腻,我是想通过雕塑的语言去呈现这种细腻的,梦幻的感觉。因此我的作品里面会有很多细节需要人静下心来去看,这是和社会节奏的一个反差。”
<<惊梦>>整体图
甘浩宇说:“我们当代的流行文化是与中国古代的精致文化是割裂的。我做这件作品其实是在学习德国当代艺术大师基弗的创作方法——从自己文化的传统出发,从中去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做作品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读书、看古代绘画、逛园子、研究一些宋元瓷器的标本,最后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繁琐的劳动,让我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充实。”
像古人一样造园,像作家一样“写散文”
甘浩宇的作品,整体看起来像一个城堡,观众又可以站过去窥探,甚至在其中游走,这点也是打破作品观赏常规的。
观众在游览<<惊梦>>
甘浩宇聊起他的创作思路:“我这个作品来源于苏州园林里的一座假山,它大概是3×3×3米,极限的空间里有多条可以穿行游玩的路线。因此我也想在有限的展位里,像古人一样造园。当代艺术有很多人用架上瓷雕塑和器物做作品,观众和作品的关系只在眼睛,但我想在这个作品中做到的是观众在瓷的空间中游走,我把瓷器物表面的质感和古代山水绘画放到叠石空间中。用古人叠石的方法,融合园林里山墙、石阶、戏台的元素,去营造一个空间。里面有一些孔洞,学习的是园林的借景,其中一个孔洞里有我画的一个场景。整个作品就是一幅山水画,人在作品中游走,就是人在画中游。”
在制作技术上,小编发现每个瓷片都不是完全平整的,每个有弧度的瓷片最终能拼起来,这是一种随机行为还是精密的设计?
甘浩宇说:“碎片的方式解决了大型瓷器烧造的难度问题,但是也大大增加了制作的工序和时间。这既是随机又是精密的设计。我制作的时候,会随机分割瓷泥片,但是这里面有我分割的逻辑,我的逻辑是从古代陶瓷器物上来的,比如宋代的青瓷白瓷,还有元青花。每一块瓷片有正反两面,上釉的一面就是我自己用青花料画的古代山水,或者用古代瓷器的刻花技法,模仿的是元青花和宋代瓷器。反面则就是用汉字写的每一块瓷片自己的编号,以及相邻瓷片的编号。每一块瓷片烧之前都打上眼,最后再用铜丝一片片绑起来。”
小编不由地赞叹:“这个过程,就像是写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
未来的设想
甘浩宇在就读中央美术学院期间,被推选为中央美院雕塑系雕塑论坛学生主席,其作品多次获奖并展出,如绘画作品<<沿江路尽头无人欣赏的风景>>获“材料与表达”展览一等奖,在中央美术学院校史陈列馆展出;陶瓷作品<<百诗衣>>获“我的2016”创作展入围奖,参加“瓷儿——材料与观念”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通道画廊展出;综合材料作品<<lobster>>入围雕塑系“我的2015”创作展;玻璃作品<<欢喜佛>>参加“琉璃”展览;影像装置作品<<头发计划>>参加“初探——影像与材料实验”展览等。
问起未来的设想,甘浩宇说,毕业后想先去世界各地驻场艺术创作,从更高的文化视野上指导创作实践;也会多读一些艺术哲学的理论思想,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