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都会玉林,这座地处水系交汇处的城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其水路运输历史源远流长,见证了岁月的更迭与时代的变迁。玉林市的河流分属西江水系、独流入海水系和南海北部湾水系,各水系航道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共同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水运发展画卷。
绣江:
曾是中原出海的“水上高速”
西江水系的绣江,又称北流河,发源于北流峨石山。它自北流市民安镇高车村流入容县,一路接纳支流,在石寨镇大荣村与杨梅河交汇后,向藤县县城奔腾而去,最终汇入浔江,境内主干流长达190千米。
绣江容县县城段。
在古代,绣江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原通往合浦出海的关键经济航线。唐代以前,绣江航道已投入运营,其在中原地区被视为经济价值极高的古水道。从梧州起运的货物,沿着北流河溯流而上,途经容县绣江、北流圭江,在北流县城中转后,通过鬼门关下南流江抵达合浦出海,形成了一条连接南北的重要贸易航线。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和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为保障航道畅通,相关部门先后对绣江进行疏治,使得绣江在当时可通航30吨的木帆船及小型机动客轮,四季通航无阻。
然而,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开展烧炭炼钢和后续开荒造田等活动,绣江沿岸山林遭到严重砍伐,生态环境恶化。降雨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床淤积严重,加上拦江筑坝、建电灌站等因素,圭江中上游在20世纪60年代就无法通航,北流县城至容县河段在1983年后基本断航。曾经繁忙的水路货运逐渐被公路货运和铁路货运取代,绣江航道仅剩下方便村镇居民出行的横水渡船。
绣江航道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进入21世纪,玉林市积极推动绣江复航工程,绣江航道迎来了复航曙光。目前,前期工作有序推进。2024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明确:绣江为国家高等级航道“四纵四横两网”中的“横二”通道组成部分,绣江(上游段)为地区性重要航道。
南流江:
从“外交官通道”到静水深流
独流入海的南流江,源自大容山主峰,一路流经北流、玉林、博白等地,跨越钦州浦北,最终在北海市合浦县党江口投入北部湾的怀抱,境内主干流里程达183千米。
南流江玉林城区江滨路段。
早在西汉时期,南流江航道便已开辟,作为中原与交趾之间的重要通道,它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故事,见证了各个朝代的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东汉马援征交趾时曾途经此地,宋代时,安南使者也多经此道往返。明代虽兴建连接南流江与北流河的运河未成功,但留下的遗迹见证了其曾经的规划与尝试。20世纪60年代以前,从福绵船埠至入海口可通航载重10至65吨的木船,下航3至4天就能抵达北海,是当时重要的水运通道。
但60年代以后,由于河流沿途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逐渐淤塞,再加上修筑水库、电站截流等原因,水源日益减少。到1985年,南流江通航里程仅剩下23千米,1990年水深变浅,淤泥增多,航道基本处于断航状态,曾经繁华的水运景象不复存在,只剩下供村民出行的横水渡船。
九洲江:
曾是陆川的“经济生命线”
九洲江属于南海北部湾水系,发源于陆川县沙坡镇秦镜村文龙径分水坳,贯穿陆川中南部,流经多个乡镇后,在陆川县古城镇盘龙圩流入广东鹤地水库,主干流里程为162千米。
民国以前,九洲江是陆川县对外物资交流的重要水运通道,是当地农副产品输出和日用品输入的重要通道,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当时,九洲江可航行10多吨位的船只,从陆川县城外3千米的万丈新龙桥出发,顺水而下可直达广东安铺。船只穿梭其间,将陆川县的农副产品运往外地,同时带回各类生活必需品。
1958年以后,由于良田镇溯北而上多处筑坝拦截,木排和船只行驶困难。到20世纪80年代末,除了少量装运河沙的船只外,九洲江已基本无船舶货运,曾经繁忙的水运场景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水路航运期待焕发新生机
玉林市水路货运起源很早,汉代南流江就已成为桂东南的交通要道。虽然清代前绣江船运详情难以考证,但从雍正六年(1728年)北流县城“临江税厂”年上解关税白银1315两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当时绣江航运的繁荣景象。
抗日战争时期,是南流江和绣江水运的鼎盛阶段。南流江航行的民船众多,每艘船载货量不等,主要运输北部湾生产的食盐和海外进口的生活必需品,同时将内地的农产品运往沿海销售。绣江航道在北流设有多个转运点和码头,江上船舶往来频繁,水运十分活跃。九洲江航道则主要在陆川县内和广东安铺之间运输农副产品和日用品。
抗战胜利后,各航道货运量大幅减少,船舶数量也相应下降。新中国成立前,水运市场运价混乱,由航商和客商自行制定,价格波动大,严重背离价值。新中国成立后,玉林市水路运输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船舶技术方面,不断更新船舶,改进货运方式,使货运船舶逐步实现机动化、钢质化、通用化、标准化,运输效率显著提高。在营运组织方面,1955至1956年,个体民船运输组织成集体运输,容县、陆川县、博白县、北流县先后成立运输合作社,1961年后改称水上运输公司,水路运价也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由交通和物价部门根据国家政策、生产需求和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陆路运输发展有限,部分货物依靠水运,经济效益较好,一些水上运输公司甚至出现运力不足的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江河沙泥淤积等问题逐渐凸显,各航道逐渐失去航运之利,水路运输的辉煌逐渐褪去,仅剩下便民的横水渡船。
回顾玉林水路航运的发展历程,它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交替。虽然目前部分航道处于断航状态,但绣江复航工程的推进,让人们对玉林水路运输的未来充满期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玉林的水路航运将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采写丨玉林市融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