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发运集装箱货物109万标箱,同比增长70.3%,其中9月4日突破100万标箱大关,首次实现年度发运量超100万标箱。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海联运中心,集装箱吊运作业一派繁忙。游拥军 摄 “今年是班列开行以来发货量增速最快的一年,仅耗时247天便突破100万标箱,当初突破第一个百万标箱花费了4年多时间。”广西沿海铁路公司钦州港东站副站长赵坚表示,按照当前的发展势头,今年有望突破130万标箱,总运量将突破500万标箱,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能级将进一步跃升。 “十四五”以来,广西将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开放发展的牵引工程,积极打造连接中国与东盟时间最短、服务最好、价格最优的陆海新通道,坚持建通道、强运营并重,效率提升与质量优化同步,合作拓展与区域融合并举,持续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将内陆腹地推向开放前沿,更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补齐短板,交通立体运输网络持续织密 站在钦州市钦南区平山岛边坡远眺,百米宽的平陆运河,疏浚船舶轰鸣作业,护岸施工人员往来穿梭,房建工程塔吊铁臂飞舞,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陆运河雄姿已现。
正在建设中的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周军 摄 “目前,平陆运河建设已进入全面攻坚关键期,建设团队正全力推进三大枢纽混凝土浇筑、金属结构安装及航道桥梁工程。”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程耀飞说,经过近3年建设,平陆运河项目已完成投资超83%,预计2026年建成通航。 “十四五”以来,一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一条贯通两广、连接西南、通达港澳、对接东盟的陆海空数“四位一体”综合运输大通道正加速成型:陆上,61条陆路大通道让出省出海出边更加畅通;海上,北部湾港96条集装箱航线提升运量运力;空中,南宁机场航线基本通达东盟各国,助力构建南宁至东盟“四小时航空物流圈”;线上,12条通达东盟国家的国际陆地光缆提供优质跨境网络服务。 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延伸,已辐射我国18个省区75个城市163个站点,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200多个港口,实现了从“一条线”向“一张网”的华丽蜕变。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形成北部湾港海铁联运班列、中越跨境班列班车、国际航空货运等多种物流组织模式,进出口的货物品类达1200余种,涵盖电子产品、整车及零部件、机械、小家电、食品等品类。西部陆海新通道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货物出海出边的主通道,成为RCEP框架下连接中国与东盟地区最快速、最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 做强港口,枢纽布局日渐成熟 2025年9月16日,伴随着汽笛长鸣,装载着东风柳汽、三一重工等企业的整车和工程机械的“常安口”轮,从北部湾港钦州港区大榄坪作业区缓缓启航,前往阿联酋杰贝阿里港、沙特达曼港。
北部湾港钦州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景象。周军 摄 至此,北部湾港再添一条至中东的滚装航线。“航线开通后,前往阿联酋的航程较之前缩短了4天至10天。”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冯杰介绍,该航线的开通为企业汽车出海提供了新途径。 北部湾港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出海口。“十四五”以来,广西着力加强北部湾港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密延伸航线网络,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和水平。 当前,北部湾港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119个,钦州港20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防城港20万吨级散货码头、北海港邮轮母港等重大项目建成使用,实现30万吨级油船、20万吨级集装箱和散货船、15万吨级液化天然气船等世界主流大型船舶通航靠泊,港口设施能级显著增强,综合吞吐能力超3.6亿吨,稳居全国前列。 为破解港口和铁路衔接效率不高的瓶颈难题,广西创新开展北部湾港铁海联运一体化改革,推动钦州中心站与码头物理隔离、数据壁垒成功打通,综合作业效率提升约30%,初步实现“作业区域、海关监管、业务营销、信息系统、生产组织”五个一体化,有力促进物流提质增效,降低通道综合物流成本,为全国多式联运发展提供了范本。 随着港航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港口通过能力不断提高,北部湾港门户枢纽功能加速凸显。柬埔寨大米,泰国榴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食糖、茶叶、板材……越来越多的我国西部地区和东盟国家的货物在此中转。据悉,“十四五”以来,北部湾港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从2020年的2.96亿吨、505万标箱,增长到2024年的4.5亿吨、902万标箱,“千万标箱大港”目标有望年内实现。 数字赋能,通道能级不断提升 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字排开停靠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万吨货轮,巨型桥吊在“智慧大脑”控制下精准作业,集装箱卡车在“U型”道路上穿梭忙碌。 这是全国首个铁海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采用“U”型作业方式,相比传统方案,作业效率提高约30%,相比人工码头,操作人员数量减少90%。此外,码头还应用智慧安防系统,全国首创柔性智动充电机器人,整合机器视觉智能AI分析、大数据等技术,识别精准度达95%以上。 智慧化转型已应用于北部湾港各重要环节。防城港数字化散货堆场全面应用智能装卸系统,实现港口全流程的自动化作业和数字化管理,作业效率较传统码头提升30%以上;研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智慧水运大模型,建设覆盖全域船舶航行的统一调度系统,打造“数据融合+决策调度+控制反馈”的智慧水运新模式……人工智能让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行更高效、更智能。
货车有序进出东兴口岸二桥国门楼。周军 摄 在跨境通关环节,便利化改革也在持续深化。友谊关口岸作为通往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之一,近年来通关量逐年攀升。“对于生鲜农作物等对时效要求高的货物来说,通关速度非常关键。”友谊关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人员陆春蓉说,该口岸创新探索全信息智能通关及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卡口验放”新模式,可实现“15秒过卡,一站式通关”。 当前,广西正全力推进中越友谊关—友谊货运通道智慧口岸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口岸通关效率。“项目建成后,借助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口岸通关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友谊关海关副关长石磊介绍,届时,中越跨境贸易将迎来通关“不打烊”“零等待”的新阶段。 除此之外,浦寨—新清智慧口岸、东兴—芒街智慧口岸等项目也在有序推进,全区智慧口岸指挥调度平台已完成主体功能建设,建成后将实现数据汇聚、监测预警和智能调度。 随着一系列聚焦贸易便利化改革的创新举措加速落地,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凝聚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综合物流大通道,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集聚,经济走廊加速成型 目前,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加快建设,广西凭借陆海交汇门户的独特优势,面向东盟释放产业“磁吸力”,吸引越来越多企业落户发展。 “我们选择在钦州设厂,就是看中这里的枢纽优势。”马来西亚闵和国际有限公司内部审核部总经理潘南达说,钦州港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出海口,在此设厂将进一步节约物流成本,开拓中国西南和东盟市场将更有底气。 2024年6月,该公司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投资设厂,利用钦州港的地理优势,积极打造棕榈油、棕榈粕进口贸易及储运转口的重要基地。 潘南达的选择,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广西的物流枢纽,依托物流优势布局产业,形成“枢纽聚产业、产业促枢纽”的良性互动格局。
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区。林启波 摄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优势,南非矿产品、澳洲锂辉石、东南亚橡胶等进口货物快速增长,食糖、汽配、板材等广西优势产业产品加速出海;平陆运河经济带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新能源、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等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引进了比亚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等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中柬(北海)产业园、广西—文莱经济走廊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研发—广西制造—东盟组装”“柳州研发和零部件生产—印尼整车组装和市场销售”“海外原材料—广西精深加工”等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 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是一条物流大通道,更是一条资源要素高效整合、产业规模化布局的经济走廊。“十四五”以来,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经广西进出口贸易额累计超过3.2万亿元人民币,通道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新程将启,锚定目标砥砺前行 北部湾畔,巨轮扬帆起航,班列驰骋不息,货物高效流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澎湃活力已跃然眼前。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五五”期间,广西将锚定目标再出发,继续以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人工智能赋能培育西部陆海新通道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港口扩能优服、通道高效畅通、物流提质增效、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通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更好地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持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
报纸版面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