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春节,在北京工作的刘明珠没有回老家和家人过年,而是在拉萨和朋友一起度过的。弟弟和妹妹都先后结婚并有了孩子,一家人的焦点都落在了她的身上。去年刘明珠在家那几天,父母各自展开行动为女儿介绍对象。陪刘明珠一起在拉萨的两姐妹,同样遭遇了父母的催婚。对于28岁的刘明珠而言,抵达拉萨就像是逃离了一个牢笼,催婚的压力让她有家难回。如今,年过完了,刘明珠也已回到北京,生活照旧。(3月1日《北京青年报》)
“为躲避催婚压力,北京女白领组团拉萨过年”,这段故事很文艺也很世俗,有些矫情却也有些无奈。对于大龄未婚女青年来说,父母的期许、催婚的烦扰,真的就如同牢笼一般,让人承受不来、挣脱不去。于是乎,逃离甚至是彻底的逃离,似乎就成了唯一的出路。其实,许多人都在逃离,只不过刘明珠和她的姐妹们,逃得更远、姿态更小资而已。就催婚一事而言,最亲近的人总是伤我们最深,而避世放空,俨然也就成了一次自我疗伤。
刘明珠的遭遇毫无新意,其心路历程也同样无甚特别。就如同所有剩女所经历的那样,一样的桥段,在无数家庭、无数个体身上不断翻版重演。也许,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人们看待故事的方式。若不是一番煽情化、浪漫化的解读,刘明珠一行人的做法,完全也可以被表述为“春节旅行不回家”。可事实上,无论是媒体还是网友,还是自然而然地将之打上了“逃离”“躲避”之类的标签。这当真应验了那句话:有怎样的人生体验,便有着怎样的视角、相信怎样的说法。
从舆论反馈来看,刘明珠的故事迅速得到了许许多多人的共鸣。催婚与反催婚的纠葛不断,从来不缺亲历者和围观者。并且,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围绕这一话题,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已越来越不可调和。置之于这种背景下,所谓的“逃离”也就越发从一种意象所指变为具体行动……一点点的自嘲精神,一点点的文艺情怀,再加上一点点的抱团取暖,让这场“逃离”看起来没那么凄惨,反倒有点高级、有点精彩。
无可奈何与苦中作乐的切换,很多时候就是那么微妙。一场旅行就能将催婚的烦恼抛之脑后,这可能表明,所谓的“烦恼”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沉重。当大龄青年每每潇洒地说走就走,当他们口口声声“逃避牢笼”放飞自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责任呢?逃离也是远离,远离了家人,远离了应尽的义务。或许,正如同父母们总是在催婚中逾越分寸、过度干预一样,一些年轻人同样在“反催婚”的过程中走得太远、太过伤人了。因为“催婚”而冻结正常的亲缘互动,这并没有那么理所当然。
不必过于执拗,不必放大苦痛,催婚与反催婚的你来我往,终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烦人的父母与决绝的儿女,谁也不比谁做得更好,谁也不比谁更显无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