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38115|回复: 1

同治年间是北流民间文艺的兴盛时期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08-5-5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清同治时期,只有短短的13年,是极为短暂的历史瞬间,然而却是北流民间文艺的兴盛时期。杨思寿的《坦国日记》把这一时期北流民间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戏曲、曲艺、歌舞、杂技和传统节日的文艺表演等)记之甚详。试看以下所述—— 一、杨思寿笔下的北流戏曲 杨思寿是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在北流期间是逢戏必看,有时因“缘署中公事”,“竟未果往”,便要发出“举动之不自由如此”之慨叹!,他在北流县城观看的戏曲演出达四十余场之多。他的日记记述了其时北流戏曲活动的盛况: (一)演出的场所:有白马庙、将军庙、粤东会馆、宾兴馆等处戏台,县署内也曾有过演出。将军庙“无日无戏”,粤东会馆“剧场甚佳”。 (二)演出的戏班和剧种:既有广东《乐天部》、《乐声平部》、《廉州广班》,也有北流的《乡间新集部》、《上人班》。广东来的戏班都是演粤剧,分内江戏、外江戏。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初二的日记写道:“往粤东会馆观剧,乃乐声平部也。戏演《还阳记》,系粤东土戏,吾省所无也。夜演《问卜》、《沙陀》、《检柴》三出。四更始回。粤俗:日间演大套,乃上戏,谓之‘内江戏’;夜间演常见之戏,凡三出,谓之‘外江戏’。”外来戏班,有的阵容庞大,如同治四年(1865年)十一月计四晚在粤东会馆演出的廉州广班:“今晚始开台,演《六国封相》,闻出场者将及百人,其热闹不减梧州。”此廉州戏班演至腊月初三晚才结束,在一个小县城戏期达十天十夜,可见演出效果之好,观众之踊跃。而北流《土戏班》的演出,在同治四年九月初六的日记也有记述:“南门外有白马庙,演夜戏,乃乡间新集部也。随三兄往观,乃《汾阳上寿》、《黑风帕》也,村笛呕哑,甚不耐听。而游人颇盛,沿街夜市,灯火如云。”十月初二的日记又写道:“哺后观剧,土音啁杂,戏也不之识也。”这些“村笛区哑’、“甚不耐听”、“土音啁杂” 的演出,究竟是何剧 种?可惜日记没有说明。【按:北流较早的剧种有采茶戏。鹩剧(又叫勾嘴戏,流传在新圩、大里一带」和粤剧几种。当时的北流土戏班已能演诸如《汾阳上寿》、《黑风帕》这类不算小型的戏,那么采用的是何剧种?是很值得探究的。 (三)演出的剧目:日记所记,有外来戏班演的《满床笏》、《六国封相》、《胡迪骂阎》、《天姬送子》、《困曹》、《打辰州擂》、《还阳记》、《问卜》、《龙棚》、《刺梁》、《庙会》等等,加上北流土戏班演的上戏,达数十出之多。 (四)戏班的演员:外来戏班的专业演员,自是身手不凡,如廉州广班的演出:“盖粤俗出场必演《天姬送子》故事,出宫妆天女凡七,各献舞态,其官妆里外异色,当场翻转,睹之如彩云万道,仿佛天花乱落也。”北流土戏班的演员也有独到之处,妆扮颇有特色。同治五年正月初八晚北流班在宾兴馆演出:“众绅士张乐置酒,招六兄及吾辈同饮,演《困曹》、《庙会》诸戏。有伶人名阿文者,貌颇都雅,无粤东浓痴肥艳习气。”此阿文之妆扮,已脱去粤东浓痴肥艳习气,显得清纯淡雅。阿文当是北流戏剧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名演员了。 二、杨恩寿笔下的北流民间曲艺、歌舞、杂技。 曲艺:同治四年十一月初七的日记说:“合邑绅民,送牌伞与六只,籍祝寿也。……夜招清音小唱人署暖寿。”十二日的日记说:“自初十夜始,每日诸绅坌集,俱有歌童小唱侑酒。”十九日的日记又说:“粤东会馆之东廨,有梧州八音班小唱侑洒。”还有同治五年五月初五的日记说:“有梧州新来八音班,皆垂髫童子,着绿纱衣、红纱裤,打‘细十番’,唱‘清音’小曲。”五月初七的日记又说:“夜来月色如昼,邻家正唱八音班,静听宛如目睹。”这些“清音小唱班”、“歌童小唱”班、“八音小唱班”、“梧州八音班”,都是以卖唱为生的曲艺班。其时北流县城居民也像喜欢戏曲一样喜欢曲艺。 歌舞:同治四年十一月初一的日记载:“城中建醮……闻有狡童十一人,乃贼首曾五所部,教以歌舞,声色颇佳,自曾逆伏诛,仍以歌舞糊口,至是来赴会。”以“歌舞糊口”可知其是职业歌舞班。作为贼首的曾五尚可蓄养歌舞班,且人数超过十人,那么,达官巨贾蓄养歌职业舞班的当不在话下。可以推想,其时北流县城的歌舞班决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 杂技:同治四年十一月十四日日记记述“演刀山法”:“观者万余人,六兄前往弹压。余随三兄往观。坛设于西城门。除地为场,植二大竹于空,缚利刃如梯,老巫戟手指画,按级而登,足指不少损。老巫下,众人随上,皆若升梯状。”十六日的日记记述“演人炼法”:“其法:布炭火于地,炙铁饼于中,令人负有祖先位,趋而过,则亡者升天。闻赴者将数万人。”十九日日记记述“伶人献飞钹技”:“其人短衣红蠕,年甫十余,持钹而进。始而掷一钹于空中,以一钹承之;继而两钹齐掷,空中相击,自然应拍;其余或以一钹盘于首而以一技飞击之;或以竿承钹而钹作螺旋;或以一足踏钹,钹怒起,急以一钹承之;或以海螺承钹,钹自走有声,千奇万怪,视之疑若弹丸,疑若弄珠,殆非复寻常钹也。奇观哉!”这些杂技表现实在太精彩了,足见一百三十多年前,北流人耍杂技已有很高的水平!这些杂技节目,剔除其迷信成分,便是很好的体育项目,值得保留和发扬! 此外,在传统节日活动和众多的庙诞活动中,也有精彩的文艺表演,如同治四年腊月十八的迎春舞狮:“有舞狮者,人署搬演,杂以彩胜,询未见之奇也。”同治五年正月十六灯节:“是夕金鼓如雷,爆竹飞电,迎灯然于社公前。” 同治五年二月十九为大士诞,先日即举行活动:“黄昏后,在城南外三帅庙前小河中立架放烟火,观者约千余人。其烟火…… 甚灵妙,初为八仙过海,继为跑马扒城;最后见宝塔一座,凡七层,玲拢透嗣,门户分明,旋又见长幡约丈余,四围有飘带,……空花荡漾。放大光明。”九月十九关帝赛会:“彩胜极多。有鲜茉莉花船一只,其艄娘乃十四五青鬟也,颇有姿。”文艺表演节目可谓多姿多彩,有的一直沿袭至今。 《坦园日记》所记,只限于作者的所见所闻,尚未能反映其时北流县的民间文艺的全貌。但就从他有限的所见所闻,也可见清同治时期是北流民间文艺发展的兴盛时期。杨恩寿的笔下,活画了一幅由丰富多彩的北流民间文艺编织成的壮美文化画卷。要探究同治时期北流民间文化何以如此兴盛?这可从清代《北流县志》中寻找答案:“北流五方杂处,风气不齐,城市商贾辏集,多南海人,为其渐染,事尚奢华,官坡多间人,吉京、冲龙山坡间多惠潮人。”“五方杂处”,则利于交流;“商贾按集”,则商业繁荣。这是促进民间文艺兴盛的有利因素。杨恩寿在同治四年十一月初六、初七这两天的日记写道:“粤东众商送万名伞及德政牌,赤族霞翻,朱旗日耀,倾城士女,观若堵墙。”“合邑绅民,送牌伞与六兄,藉祝寿也。”粤东众商送牌伞给县官(六兄)祝寿,固可说明县官之施政有利于商,因而得到商人的拥戴,而商人之活跃,商业之兴旺,势必会促进民间文艺的繁荣和发展。《坦国日记》说粤东会馆“剧场甚佳”,这“甚佳”之剧场,可以说是“商业与文艺联婚”的一个产儿。
* 杨恩寿,长沙举人,于同治四年随其六见杨彤寿赴广西北流知县任,管刑名、钱谷事宜,兼管税关。他在北流近两年的时间里所记的日记,今题为《北流日记》,收入《坦园日记》一书中。
发表于 2008-5-23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杨恩寿,长沙举人,于同治四年随其六见杨彤寿赴广西北流知县任,管刑名、钱谷事宜,兼管税关。他在北流近两年的时间里所记的日记,今题为《北流日记》,收入《坦园日记》一书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